秋天的清晨,我陪林姐去天慈墓园选墓。车刚拐进园区大门,两排银杏就撞进眼里——金黄的叶子落得铺天盖地,踩上去沙沙响,风一吹,碎金似的飘起来。林姐攥着母亲的照片,指尖轻轻碰了碰相框:"妈生前最嫌闹,说要是走了,得找个能闻见花、晒得到太阳的地方。
顺着客服中心指的方向往西边走,没几步就到了如意区。这名字是去年园区升级时定的,据说设计师把小路修成了如意的弧度,从观景台往下看,整个区像一把摊开的玉如意,藏在松树林和桂树间。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先闻到桂香——路边的金桂正开着,小小的黄花挤在枝叶里,香得清透,像林姐母亲生前常用的茉莉膏。路尽头有个方方的小水池,里面游着几尾红鱼,池边的睡莲还剩两朵白花,浮在水面上,像飘着两盏小灯。林姐蹲下来,用指尖碰了碰水面,鱼群"唰"地游过来,她笑了:"我妈以前在家养过金鱼,总说鱼是'活的风景'。"
客服小周拿来如意区的价目表时,林姐凑得很近,我也跟着扫了眼——其实分类挺实在,就按墓型分了三类。最便宜的是生态树葬,3万到5万不等,墓位全在松树林里,墓碑是巴掌大的青石板,刻着名字和简短的寄语,旁边会送一棵小柏树。小周说:"这种墓位不占地方,和树长在一起,每年春天柏树发芽,就像亲人跟着'醒'过来似的。"林姐摸着一块青石板,上面刻着"先母张秀兰之墓",旁边的小柏树刚抽新芽,嫩绿色的小叶子沾着露水。"我妈喜欢松树,说比鲜花耐活。"她轻声说。
再往上是传统立碑,8万到15万,位置在园区的向阳坡上——太阳从早晒到晚,墓碑材质有汉白玉和花岗岩可选。汉白玉的碑身雪白雪白,刻着隶书的字,看着端庄;花岗岩的更厚重,纹理像老木头,适合喜欢"踏实"的家庭。小周指着一块汉白玉碑说:"这户人家是去年选的,老人生前爱养月季,他们就在碑前种了两株,现在长得比碑还高,每到五月,满坡都是红月季。"林姐摸了摸碑身,凉丝丝的,像母亲生前常握的竹扇柄。
最贵的是家族墓,20万往上,面积能容下三四代人,墓园会帮忙设计专属小园林——有的种了家族传下来的老槐树,有的修了石桌石凳,还有的围了圈木香花,开的时候像挂着满架雪。"但一般家庭用不上这个,"小周笑着补充,"大多是想让祖辈们'聚'在一起的人家选。"林姐摇摇头:"我妈就爱清净,要是跟一堆人挤着,肯定要念叨。"
我们跟着小周往生态树葬区深处走,碰见个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正蹲在墓前摆野菊花。她把花放在青石板上,用袖子擦了擦碑面:"妈,我今儿去后山摘的野菊,比超市买的香多了——你以前总说小区里的菊花是'温室里的娇小姐'。"风掀起她的外套角,松针落了几片在她肩上,她也没拍,就那么坐着,阳光穿过松树的缝隙,洒在她鬓角的白发上。林姐站在旁边,悄悄抹了下眼睛。
最后林姐选了生态树葬的一个位置——就在桂树旁边,离水池不远,价格是4万2。小周帮她在青石板上刻了"慈母陈桂兰之墓",字体是林姐母亲生前最爱的楷书。林姐摸着刻痕,声音轻得像桂香:"妈,这儿能闻见桂香,能看见鱼,还有松树——你以前说过,最想住'有树有花的房子',现在总算如愿了。"
离开的时候,小周把价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