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万佛华侨陵园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北京周边少有的人文生态陵园”,但关于“有几个墓地”的问题,其实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回答——因为这里的每一片区域,都是按生命的温度和记忆的维度设计的。

万佛华侨陵园坐落在西山余脉的缓坡上,背倚青山,前有溪流,规划时就没打算做“标准化墓地”。从入口往里走,首先看到的是福泽区——这里的行道树是几十年树龄的国槐,夏天浓荫匝地,秋天金叶铺成小路,墓位沿着自然缓坡排列,既不拥挤,又能望到远处层叠的山影。有位刚给父亲选了福泽区的女士说:“我爸生前爱蹲在老家的槐树下下棋,这里的国槐味儿跟老家一样,他肯定喜欢。”

万佛华侨陵园有几个墓地-1

往园区深处走,会遇到禅意区。青石板路绕着一片小竹林,每隔几十米有座青瓦小亭,亭子里摆着青瓷佛像,风一吹,檐角的铜铃就发出清响。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,禅意区是为喜欢清静的逝者设计的,比如退休的教师、画家,或者一辈子信佛的老人。有位阿姨在这里选了墓位,她摸着青石板说:“我一辈子喜欢写毛笔字,这里的安静能装下我的笔墨香。”

再往山上走,是怀恩区。这里的墓位可以连排设计,比如爷爷奶奶的位置旁边,留着父母的,孙辈以后也能守在这里。有个客户一家五代都在北京,选了怀恩区的三排墓位,他说:“我们家的故事要连在一起,不管走多久,回头就能看到家人。”除了这些,还有毓秀区——专门为年轻人设计的,墓位旁边种着粉玉兰,春天开得满树都是;还有定制纪念区,可以根据逝者的爱好设计,比如喜欢京剧的,墓前能立个小戏楼模型,喜欢书法的,能刻上他写的字。

其实很多人问“有几个墓地”,本质是想找“适合自己家的位置”。万佛的工作人员不会先报数字,而是先问:“您想给家人找什么样的环境?喜欢热闹点还是清静点?在意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氛围?”因为比起“第几个区”,更重要的是“这个区能不能装下你们的回忆”。

万佛华侨陵园有几个墓地-2

去年秋天,我在福泽区遇到一对老夫妻,他们摸着国槐的树干说:“我们俩以后就选这儿。你看,那边的石凳能坐,以后孩子们来,能在树下跟我们说说话。”风把槐叶吹到他们脚边,老太太捡起来夹在笔记本里,说:“这叶子要留着,等以后放在墓前,就像我们陪孩子一起过秋天。”

万佛华侨陵园的“墓地”,从来不是冰冷的地块编号。它是国槐树下的浓荫,是竹林里的风,是家人坐下来聊天的石凳,是刻在墓碑上的“喜欢京剧”“爱写毛笔字”——这些关于生命的细节,比“几个”更重要。当你站在园区里,看着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墓前的石台上,你会明白:这里不是“墓地”,是“另一个家”,是记忆继续生长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