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清晨,德胜门箭楼的砖缝里还沾着露水,公交场站旁的早餐摊已经飘起了油条香。拎着菊花篮的张阿姨攥着老年卡站在站牌下,眼睛盯着驶来的每一辆车——她每年都坐去八达岭人民公墓的班车,"自驾堵得慌,停车场要绕三圈,还是班车省心,师傅直接把车停在公墓门口"。像她这样的乘客不少,祭扫高峰时,场站里贴着"公墓祭扫专线"的绿色班车前,总排着一串拎着花篮、捧着相框的人,大家都图个"不用操心"的踏实。
其实找这辆班车并不难。德胜门箭楼北侧的公交场站里,它就停在3路公交车位旁边,车身上的绿色标识印着"八达岭人民公墓专线",远远就能看见。早班车是早上6点整,末班车是下午4点,每30分钟发一班——比如6:00、6:30、7:00,直到16:00。常跑这条线的王师傅说,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大日子,场站会提前半小时开首班车(5:30就有车发),末班车也会延长到17:00,"就怕有人赶不上,毕竟来一趟不容易"。有次冬至夜,王师傅发最后一班车,看见站台上还有个小伙子抱着骨灰盒,赶紧停了车,"小伙子红着眼眶说,刚从外地赶回来,要是没这班车,都没法送爷爷最后一程"。
坐班车的小提醒,都是常坐的人攒出来的经验。不用提前预约,但节假日人多,最好早15分钟到,不然可能得站一路——上次清明有个姑娘赶7点的车,晚了5分钟,只能等下一班,急得直掉眼泪;车上不让带易燃易爆的东西,香烛要装在密封袋里,打火机得放在书包最里面,师傅会挨个提醒,"不是为难大家,是路上安全最重要";要是实在赶不上末班车,或者想确认时间,可以打场站的咨询电话010-8866XXXX,接线的大姐会耐心告诉你有没有加班车,"别慌,总能赶上"。
王师傅说,这条线的乘客都"带着故事"。有对老夫妻每年清明都来,老爷爷扶着老奶奶慢慢上车,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——那是他们去世的女儿,"姑娘以前总说要带我们去八达岭看长城,现在换我们每年去看她";有个刚工作的小伙子,每季度都来,怀里抱着妈妈的织毛衣,"我妈生前总说,坐班车比开车舒服,我现在替她坐";还有次,一个小朋友举着手工做的纸花,跟旁边的阿姨说,"这是给奶奶的,她以前会给我买棒棒糖",阿姨摸着小朋友的头,递给他一颗橘子糖,"你奶奶肯定喜欢"。车过居庸关的时候,阳光穿过车窗洒在纸花上,小朋友的眼睛亮得像星星。
说到底,去八达岭人民公墓的班车,拼的不是速度,是"懂"——懂祭扫的人怕堵,所以选了最顺的路线;懂想念的人怕慌,所以定了固定的时间;懂路上的暖,所以师傅会慢点开,乘客会互相扶一把。上周张阿姨坐班车,上车时没站稳,旁边的小伙子赶紧扶了一把,王师傅还特意把车停稳了才起步,"都是去看亲人的,慢点儿没关系"。车窗外,京藏高速旁的山桃花开得正艳,风把花瓣吹进车窗,落在张阿姨的菊花篮上,像极了她女儿生前喜欢的发饰。
其实坐班车去祭扫,更像一场"有伴的旅程"。车上的人都怀着同样的想念,有人会分享一袋橘子,说"这是我妈以前爱吃的";有人会递一张纸巾,说"我去年也像你这样,哭了一路";师傅会放轻柔的音乐,说"你们歇会儿,到了我喊你们"。这样的路,没有自驾的烦躁,没有打车的陌生,只有踏实——像小时候妈妈牵着手过马路,像爸爸站在路口等你回家。
要是下次你要去八达岭人民公墓,不妨试试坐这辆班车。清晨的风里带着油条香,车窗外是山桃花开遍的高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