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7点的安定门地铁站C口,风里还裹着点晨露的凉,张阿姨攥着一束裹着玻璃纸的白菊,站在“天寿陵园班车”的蓝色指示牌下。她是这儿的“老熟客”,每月十五都要去看老伴,最倚仗的就是这趟定点班车——不用挤5号线转345快,不用跟出租车师傅掰扯“翠华山下那片陵园”,坐上车眯二十分钟,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园门口的银杏大道。

天寿陵园藏在昌平翠华山的山坳里,离市区二十多公里,对于没车的家庭或者上了年纪的人来说,班车几乎是“刚需”。常坐的人都摸熟了规律:安定门是主要发车点,每天两班,7点和8点各一趟;西二旗地铁站的班车稍晚半小时,7点30分和8点30分准时出发。返程的车更贴心,从陵园回来是下午2点和3点——刚好够人们扫完墓,在园里的休息区喝杯温水,或者在老伴的墓碑前多坐会儿,再慢悠悠往回走。

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班车会“加量”。去年清明前的周末,我跟着家人去,早上6点半到安定门,车站已经排起了小长队:有拎着鲜花的小夫妻,有推着轮椅的女儿,还有抱着纸扎灯笼的老人,大家都盯着手机上的时间,生怕错过头班车。司机师傅笑着招呼:“这两周每天加开两班,6点半就有车发,末班车延到4点,保证大家都能走得了。”旁边的阿姨补充:“去年冬至我坐过加开的车,师傅开得稳,比平时还早10分钟到。”

天寿陵园班车时间-1

坐班车也有“小讲究”。比如要提前10分钟到——尤其是周末,人多的时候得抢个靠窗的座位,毕竟车程有四五十分钟,老人小孩站着累。还有,碰到暴雨、大雪这样的恶劣天气,最好提前打陵园的服务电话(010-89778005)问一句,去年冬天一场雪,李叔叔没查消息,在车站冻了半小时,后来还是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他,班车改到8点才发,这才没误事。第一次去的人也不用慌,车站总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举着“天寿陵园指引”的牌子,遇到问路线的,会细细告诉你:“坐这趟车直接到陵园东门,下车往左走50米有导览台,要找哪个区,跟工作人员说就行。”

除了固定班车,陵园还能预约团体车。比如小区里的老伙计们约着一起去,提前三天打个电话,就能订到整辆19座的中巴,不用跟陌生人挤。上次楼下的王阿姨组织了八户人家,订了辆车,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,“我带了卤牛肉,等下分给你们”“我家老头子爱喝的茉莉花茶,我泡了一壶,等下一起喝”,倒比自己坐车热闹多了。司机师傅也贴心,会在陵园多等半小时,“你们慢慢聊,不急着走”。

其实自驾也方便,走京藏高速从北安河出口下来,跟着导航走10分钟就到,园里有免费的生态停车场,停个大半天都不用花钱。但对于张阿姨这样的“老乘客”班车更有“烟火气”:司机师傅认识她,会主动帮她搬手里的折叠椅;同车的李阿姨会塞给她一块桂花糕,“你上次说爱吃,我家闺女从苏州带的”;甚至连卖煎饼的大姐都知道,“天寿的班车来了,我这有刚摊的薄脆,要不要加个蛋?”

天寿陵园班车时间-2

傍晚3点,返程的班车从陵园东门出发。车窗里映着夕阳下的翠华山,连绵的山尖镀着金边,车里有人在打盹,有人在翻手机里的照片——是刚才在墓碑前拍的,碑前摆着桃酥和苹果;有人捧着没喝完的保温杯,杯身印着“老年大学书法班”的字样。这趟车不仅载着人,还载着对亲人的牵挂,稳稳地往市区开去,穿过中关村的车流,穿过安定门的老胡同,最后停在熟悉的地铁站口

天寿陵园班车时间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