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山雾裹着桂香漫过归山陵园的石牌坊时,王姐正蹲在台阶上给父亲擦墓碑。她凌晨三点从杭州开车过来,后座还放着父亲爱吃的卤鸭——那是昨晚熬到十点炖的,卤汁裹着鸭皮,油亮亮的。祭扫完抬头看表,已经十一点半,女儿揉着眼睛说“妈,我有点累”,王姐才想起:忘了订住宿。
其实像王姐这样的人不少。归山陵园坐落在天平山南麓,作为本地人心头的“老陵园”,每年清明、冬至前后,总有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人——他们抱着骨灰盒迁坟,扛着鲜花追思,或是单纯想坐在墓碑前说说话。而陵园周边的住宿,就成了这些人的“临时港湾”。
沿着陵园正门往南走两公里,柏油路尽头的“竹里村”藏着二十多家民宿。这些民宿大多是村民自家的老房子改造的,外墙刷着浅灰色的水泥,院子里种着绣球和薄荷,篱笆上挂着晒干的玉米棒。价格写在院门口的小黑板上,歪歪扭扭却清楚:标间120元一晚,带阁楼的亲子房220元,要是愿意跟老板拼桌吃家常菜,加30元就能有一碗腌笃鲜和一盘炒青菜。老板李婶说:“都是乡里乡亲的价,清明那阵儿最多涨50块,提前打电话订,我给你留最向阳的房间。”上周有个小伙子从深圳回来给妈妈过忌日,李婶特意在房间摆了盆茉莉——那是阿姨生前种在阳台的花,小伙子推开门时,眼泪一下子掉下来,说“婶,这味儿跟我家阳台一样”。
再往市区方向走三公里,有两家连锁快捷酒店。红底白字的招牌在路边很显眼,标间价格158-198元,会员能打八折。前台姑娘说,最受欢迎的是“家庭房”——一张1.8米的床加一张折叠床,刚好住下一家三口。优势是干净:床单被罩都是一客一换,卫生间的马桶圈贴着“已消毒”的标签,楼下还有24小时便利店,能买到祭扫用的香烛和鲜花。不过住这里的大多是年轻人,比如上周遇到的小吴,他背着电脑来的,说是“祭扫完得赶方案”,快捷酒店的商务房有书桌,刚好满足他的需求。
要是想住得更舒服些,天平山脚下的“山涧居”度假村是个选择。它藏在竹林深处,玻璃房顺着山坡建,推开窗就能看到归山陵园背后的青山。价格要贵些:景观房380元一晚,带露台的套房480元,但服务贴心——比如会提前问你“要不要帮买白菊”,或者“需要接驳车送你到陵园门口吗”。老板陈姐是本地人,说“来这儿的人心里都压着事儿,我把房间收拾得亮堂点,窗外的山看得清楚点,也算给他们递块擦眼泪的手帕”。上个月有对老夫妻来给儿子迁坟,陈姐特意把他们的房间安排在二楼,因为楼下的桂树是儿子小时候种的——老夫妻站在露台上闻着桂香,说“像儿子还在身边跟我们唠嗑”。
其实归山陵园本身没有住宿服务,但山脚下的这些房子,早把“住宿”熬成了热乎的人情。李婶的民宿里,厨房永远有熬好的姜茶,谁要是胃寒,她就舀一碗递过去;陈姐的度假村门口,总放着一筐刚摘的橘子,说是“山上的野橘,甜中带点酸,像日子的味儿”;就连快捷酒店的保洁阿姨,都会把客人落在枕头下的照片悄悄收起来,等客人回来时笑着递过去——“怕你着急,我给你放抽屉里了”。
上周末跟李婶聊天,她翻着订房本说“上周住的张哥,是第三次来了,每次都要吃我做的红烧肉。他说他爸生前最爱吃这个,我就按着他说的放三块冰糖,多焖十分钟。”说着她擦了擦眼角,“昨天张哥走的时候,塞给我一包杭州的藕粉,说‘婶,这个冲开水喝,暖身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