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我陪朋友去归山陵园扫他父亲的墓。他蹲在青灰色墓碑前,用棉签仔细擦着照片上的灰尘——那是张老照片,他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嘴角翘着像在笑。擦到一半他突然抬头,手指还沾着碑上的青苔:"你说这墓能放多久啊?上次听邻居说,有些陵园过了年限就拆墓,是不是真的?"我愣了一下,发现身边好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:明明买墓时签了合同、交了钱,怎么突然冒出个"使用年限"?
归山陵园在济南历城区的玉函山脚下,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,就能看见成片的松柏裹着晨雾,风穿过林叶的声音像极了老人的絮语。作为济南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牌陵园,它接待过无数捧着骨灰盒来的家庭,也听过太多关于"年限"的追问。后来我特意找陵园的王大姐聊了聊——她在客服岗做了十年,最懂家属的顾虑。
"其实咱们买的从来不是'永久墓地'。"王大姐搬来一把藤椅让我坐,手边放着一沓翻旧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"国家早有规定,经营性公墓的墓穴使用权,最长不超过20年一个周期。归山的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,每20年续一次费,不是说20年后就把骨灰赶出去。"我翻了翻她递来的合同样本,果然在第三页找到了"使用权周期"的条款。王大姐补充:"续费的钱主要是维护费——你看这山上的松柏要浇水,墓碑裂缝要修补,还有保安24小时巡逻,这些都得花钱。"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保洁阿姨:"昨天刚有人来问,说'我花了几万买墓,怎么还要续费'?其实不是额外收钱,是让这个地方能一直保持着,让家属来的时候,觉得'我爸住的地方还是好好的'。"
但为什么是20年?我想起朋友之前的吐槽:"要是能永久多好,省得年年惦记。"王大姐笑了:"哪有什么永久啊?土地是国家的,要是人人都占着一块地永久用,过个几十年,山上就没地方了。"她翻开一本台账,指着上面的记录:"去年有个墓,家属十年没过来,墓碑上的字都被雨水冲没了,草长到膝盖高。我们通过派出所找到家属,人家说'早忘了这事'——你说这算对亲人的尊重吗?"20年的周期,其实是个"提醒":提醒我们不要忘了那个"在山上的人",提醒这份怀念需要一点"仪式感"。归山陵园里有个老客户,每年清明都来,他说:"续不续费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得告诉妈,我没忘她。"
那要是真的没及时续费呢?王大姐说流程很贴心:到期前三个月,先打家属的手机;打不通的话,发挂号信到身份证地址;还联系不上,就把名字贴在陵园门口的公告栏里,再在官网挂六个月。"这么多年,也就碰到过两三次没人认领的。"她压低声音:"去年有个墓,公示期过了还没消息,我们把骨灰移到骨灰堂,结果第三个月家属就来了——原来是老人的儿子在国外,疫情期间没法回来。看到骨灰盒的时候,他抱着哭了半小时,说'我妈最怕孤单,我怎么能让她待在这儿'。"其实对中国人来说,"给亲人一个安稳的家"比什么都重要,所以大部分家属都会提前来续费,哪怕隔着千里万里。
离开陵园的时候,夕阳把松柏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朋友站在他父亲的墓碑前,把一束菊花轻轻放在石台上:"刚才问了王大姐,我爸的墓还有八年才到期。"他摸了摸墓碑上的字:"其实不管多久,我每年都会来。这里不是'墓',是我和爸爸一起钓鱼的下午,是他教我修自行车的冬天,是我结婚时他没说出口的'高兴'。"风里飘来松脂的味道,我看着远处的墓碑群,突然明白:所谓的"使用年限",从来不是"限制",而是"守护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