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社区楼下遇到张阿姨,她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园区传单,眼角泛红:“老周走了半年,我总想着给他找个能‘扎根’的地方——要能看到树,能晒到太阳,别太挤。”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人不少,我们总说“身后事”,可真正要做选择时,最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贵不贵”,而是“妥不妥”。长青园骨灰林之所以被很多人记挂,大抵就是因为它把“妥帖”写进了每一寸草木里。
长青园在京西北的山脚下,沿着蜿蜒的小路开进去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粗得要两人合抱的老柏树——工作人员跟我说,这些树是园区建园时就种下的,如今快三十年了,枝叶织成一片绿云,连风穿过都带着松针的香气。园区不大,但规划得很巧:柏树林靠入口,台阶铺得平缓,方便腿脚不好的老人祭扫;松树林在深处,藏在山坳里,静得能听见鸟叫;最边上的银杏林是去年刚整的,秋天满树金黄,像给大地铺了层暖毯,连落在地上的叶子都没人舍得扫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其实没有想象中“高不可攀”。上个月陪朋友去咨询时,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打印得清清楚楚的价目表——柏树林的单穴起步价三万八,位置好点的(比如靠近园区中心“望松台”的)大概四万五;松树林的单穴便宜些,两万九起,要是选深处的“听泉谷”,才两万六;银杏林是新片区,单穴三万二,还送第一年的维护费。对了,这里的价格是包含基础服务的:比如骨灰盒的放置、简单的姓名刻字,还有每年一次的园区清洁。要是需要增值服务,比如定制刻字(比如刻上老人生前喜欢的“采菊东篱下”)、每年清明的代祭扫(帮你摆上一束他爱吃的桂花糕,拍段视频发过来),费用另算,大概几百块到一千多不等,明明白白写在价目表上,没藏着掖着。
其实我更在意的是,这些价格背后的“含金量”。比如园区的维护——上次去的时候,看到几个师傅蹲在树底下剪枝,旁边放着小铲子和水桶,“这树跟孩子似的,得天天守着”,师傅擦着汗笑:“上个月有棵柏树长了虫,我们连夜找园艺师来治,就怕把树毁了——这树可是老周们的‘邻居’,得护好了。”还有人文服务,清明的时候,园区会办“春之念”追思会,放着轻柔的钢琴声,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一支康乃馨,让大家把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,挂在柏树枝头。有次我碰到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抱着卡片哭:“爷爷,我考上你想让我上的师范大学了,你看,这是录取通知书的照片。”风把卡片吹得晃了晃,柏树叶沙沙响,像爷爷在说“乖”。
说到选位置,我倒想给大家提个醒:别盲目追“贵”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要是你像张阿姨那样腿脚不太好,就选柏树林近入口的位置,走两步就到,不用爬台阶;要是你想给亲人找个安静的“世外桃源”,就选松树林的“听泉谷”,早上能听见山涧的溪水声,跟老家的后山一样;要是喜欢热闹点,或者想让孩子以后能看到满树金黄的银杏叶,就选银杏林——我认识一个小伙子,预算有限,选了松树林最里面的位置,他说:“我爸生前最爱去山里钓鱼,这里的风都带着山的味儿,他肯定喜欢。”你看,所谓“妥帖”,不过是“我懂他”。
离开长青园的时候,夕阳把柏树林的影子拉得很长,我摸着一棵老柏树的树干,粗糙的树皮蹭得手心发痒——忽然想起张阿姨说的“扎根”。原来最好的“扎根”,不是豪华的碑石,不是昂贵的位置,是有树陪他晒太阳,有风陪他说话,有亲人能常来看看他,说句“我来了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