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西直门地铁站C口,风卷着路边槐叶的碎香掠过,张阿姨把怀里的菊花包往胸口又贴了贴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金丝皇菊,她熬了半夜才烘干的。她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短信,是前天陵园客服小周发的:"阿姨,周六早6:50发车,西直门C口,我帮您留了靠前的座位。"离发车还有十分钟,她却已经在台阶上站了二十分钟,像往常一样——不是怕迟到,是喜欢看班车慢慢开过来的样子,像极了老伴以前接她下班的自行车,稳稳当当的。

班车的黄色车身刚从胡同口露个头,张阿姨就认出来了——车头贴着张手写的"天寿园温馨班车",是司机李师傅的字,他说"打印的没温度"。李师傅把车停稳,探出头笑着喊:"张姨,这儿呢!"车上已经坐了不少人,靠门的王大爷赶紧站起来,帮张阿姨扶着包:"我占了靠窗的座,你爱晒晒太阳,坐这儿。"王大爷是老乘客了,儿子在外地,他每个月坐两次班车来看看老伴,慢慢成了"义务导乘员",新乘客问路线,他比司机还熟:"下了高速走三公里就到,李师傅开得稳,不会颠。"

同车的还有个穿浅蓝连衣裙的姑娘,攥着手机来回翻,时不时抬头看窗外。李师傅从后视镜里瞥见,踩刹车的时候轻了点:"姑娘,第一次来?"姑娘点点头:"我妈走得突然,我没经验..."李师傅从座位底下摸出个便民袋,递过去:"里面有园里的地图,还有瓶矿泉水——园里路有点绕,跟着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走,别着急。"姑娘接过袋子,眼睛红了红:"谢谢师傅。"旁边的阿姨拍了拍她的手背:"我第一次来也这样,慢慢来,会习惯的。"

其实坐班车的规矩挺简单,得提前一天在公众号上预约,但张阿姨不会用智能手机,第一次是小周帮她弄的。那天她打电话到陵园,小周听出她声音里的慌:"阿姨,您把身份证号告诉我,我帮您约,明天发车前我给您发短信,保证不会忘。"后来小周还特意加了她的微信,发了条语音:"张姨,要是找不着地方,就给我打电话,我去接您。"张阿姨把这条语音存了下来,每次坐班车前都听一遍,像听女儿的话。

天寿园陵园班车-1

车开上京藏高速的时候,太阳刚好爬过城楼,透过车窗洒在座椅上。张阿姨摸了摸座椅靠背,是软的,去年冬天陵园刚换的,说"老年人坐硬椅子腰不舒服"。旁边的王大爷从包里掏出个保温杯,倒了杯茶递过来:"我泡的枸杞,你尝尝。"张阿姨接过,茶香混着车里的桂花香——是李师傅放的香包,他说"园里桂树多,提前让大家闻闻味儿"。

四十分钟的车程很快,车刚停在天寿园门口,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就迎上来:"叔叔阿姨,慢点儿下车,小心台阶。"张阿姨刚站稳,就有人递上一杯热水:"阿姨,先喝口热的,里面路滑,扶着栏杆走。"她捧着杯子,看着园里的柏树影,突然想起老伴以前总说"以后要是我走了,你别难过,有班车接你来看我"——现在果然如他所说,连风里的味道都像从前。

下午三点,班车要返程了。张阿姨坐在车上,摸着包里的照片——是她刚才给老伴拍的,墓碑前摆着金丝皇菊,阳光正好。李师傅放了首《茉莉花》,是张阿姨最爱的歌,他说"上次听你跟王大爷聊,记住了"。车窗外的树影往后退,同车的人有的在打盹,有的在翻照片,王大爷突然说:"你们看,天上那朵云,像不像我老伴织的围巾?"大家都抬头看,果然,云丝软软的,像极了毛线团。

张阿姨靠在座椅上,晒着太阳,听着车里的轻声细语。她想起第一次坐班车的紧张,想起小周帮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