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南部山区还飘着薄雾时,归山陵园的门岗已经亮起了灯。对于很多老济南人来说,这座藏在仲宫附近的陵园,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名——是奶奶坟前那株每年清明都开得热烈的粉月季,是爸爸蹲在墓碑前擦了又擦的铜质供盘,是小时候跟着长辈上山时,攥在手里的那包桂花糖的甜。它像一根隐形的线,把三代人的记忆串在一起,连起了关于"告别"与"牵挂"的所有细节。

说到归山陵园的现状,最常被问的就是"还有没有墓地"。毕竟从1996年建成至今,它已经陪济南人走过了快三十年。不少人揣着"肯定满了"的猜想,直到真的往陵园打了电话才知道——有,但不算多。工作人员说,目前在售的主要是两个区域:一是生态葬区的树葬、花葬,每块"墓"其实是一棵树的专属认养牌,或是一片花境里的纪念铭牌,适合喜欢清净、想留一份自然的人;二是传统墓区的剩余席位,大多在半山腰的位置,能望见远处的卧虎山,位置不算偏,但数量确实有限,常有 families 提前半年就来登记。

归山陵园还有墓地吗-1

为什么归山陵园的墓地这么让人惦记?说到底,是它"像家"的感觉。别的陵园可能追求"气派",门口立着巨大的石狮子,园区里的路修得笔直;归山却顺着山势慢慢铺展开,青石板路绕着侧柏丛弯弯曲曲,每排墓碑的间距都留得宽,不会让人觉得挤。春天的时候,山脚下的野蔷薇爬满了围墙,风一吹就有细碎的花瓣落在肩头;夏天的傍晚,蝉鸣裹着松涛声飘过来,坐在石凳上歇口气,连风都是凉的;秋天更不用说,陵园里的银杏林落得满地金黄,常有人蹲在地上捡几片叶子夹在笔记本里,说是"带点亲人的温度回去";冬天若下了雪,整个园区像裹了层白纱,墓碑上的字被雪映得更清晰,倒比平日里多了份温柔。

归山陵园还有墓地吗-2

更让人安心的,是归山的"烟火气"。门口的老周守了二十年门,只要看见熟面孔,总会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水;保洁阿姨会记得哪块墓碑前的月季该浇水了,哪户人家的供果该收了;甚至连陵园里的猫都不怕人,常蹲在墓碑旁晒太阳,像在帮主人守着什么。还有每年清明的"家庭日",陵园会搭个小帐篷,免费给大家煮荠菜馄饨——老济南的习俗里,清明要吃馄饨,说是"给先人捎点热乎的"。去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旁边坐着个穿藏青色外套的大叔,一边剥大蒜一边说:"我妈在世时最爱的就是这口,现在能在这儿吃碗馄饨,倒像她还在身边似的。"

最后想跟问"还有没有墓地"的人说:归山的墓不算多,但也没到"抢不到"的程度。要是真的想选这儿,不妨先去走一趟——不用急着问墓地的位置,先沿着青石板路走一圈,摸摸那棵老侧柏的纹路,看看风里飘着的蔷薇花瓣,听听松涛声里的蝉鸣。要是走的时候心里觉得"踏实",那就是它了。毕竟对于我们来说,选墓地从来不是选一块地,是选一个能让亲人"安心住下"的地方,选一个能让自己"常想回来看看"的理由。而归山陵园,刚好把这些都藏进了每一片叶子、每一缕风里。

归山陵园还有墓地吗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