逛过北京西北郊温泉镇的人,或许都曾在路过阳台山脚下时,瞥见那片隐在苍松翠柏间的青灰建筑群——天山陵园。常有人隔着围栏问,这里到底有多少块墓地?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,从来不是一本登记册上的数字,而是二十年里陵园与土地、与思念共同生长的故事。

天山陵园的大门不显眼,推开门是一条顺着山势蜿蜒的柏油路,路两旁的侧柏是开园时种的,如今已长得比人高。负责园区规划的王工说,当年设计图纸时,他们把“不破坏原生地貌”写进了第一条准则。所以你看,那些沿着山坡起伏的墓穴,没有砍倒一棵成材的松树;那些藏在丁香丛里的花坛葬位,是把原来的荒草地翻整后铺的花土。开园二十一年,天山陵园没有对外公布过“总墓穴数”,不是因为秘密,是觉得“数量”远不如“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方式”重要——比如他们把三分之一的面积留给了原生林,把原本要建传统墓穴的洼地改成了荷花池,连墓道都用了透水砖,让雨水能渗回地下,滋养那些陪伴亡灵的树。

其实问“有多少墓地”的人,心里藏着的往往是另一个问题:“这里能给我的亲人留一方安心的地方吗?”陵园的接待室里,挂着一幅老客户送的书法,写着“归处是家”。工作人员小杨记得,去年有位阿姨来选墓,转了三圈都没定,最后在一棵老槐树下停住:“我妈生前爱坐在槐树下打麻将,这里有风,能听见树叶响,就这儿吧。”那棵老槐树是园区里的“原生树”,本来要圈进绿化区,后来特意留了三个树葬位——不是为了凑数量,是为了凑“心意”。天山陵园的墓穴不是“卖出去的格子”,而是“选出来的陪伴”:选一棵和亲人有缘分的树,选一块能看见夕阳的山坡,选一个旁边有溪流的位置,这些“选”的过程,比“有多少”更让人心安。

至于“数量”,其实是个动态的词。比如2020年,他们推出了“花坛葬”,把原来的100个传统墓穴改成了200个花坛位——每个位只有半平方米,却能种上亲人最爱的月季;2022年,又增加了“壁葬墙”,用仿石材料做的格子,每个都嵌着小灯,晚上会透出暖光,像家里的夜灯。工作人员说,每年的墓穴数量都会调整,但调整的标准从来不是“卖更多”,而是“让更多人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安葬亲人”。比如今年,他们计划把南门的空地改成“纪念林”,种上100棵银杏,每棵树下留一个树葬位——不是因为“没位置了”,是因为很多客户说:“想让亲人变成一棵树,每年秋天能看见金黄的叶子。”

天山陵园有多少墓地啊-1

站在天山陵园的山顶平台往下看,风里飘着松脂的香气,远处的西山像一道淡蓝的屏障。你看不见“密密麻麻的墓碑”,只看见树影里藏着的小石碑,看见花坛里开着的格桑花,看见溪水边蹲着的石狮子——那些石狮子是附近村里的老物件,陵园特意收来放在这儿,像守着邻居家的老人。或许对于问“有多少墓地”答案从来不是数字,而是站在这里时,心里突然涌上来的那句话:“哦,原来我的亲人,可以住在这样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