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西北郊的西山脚下,长青园骨灰林像一片被时光浸软的净土——苍松翠柏织成的绿幕里,偶尔露出一角青灰色的碑石,风掠过松枝时带着松脂的清苦,连鸟鸣都比市区的陵园慢半拍。很多人沿着盘山公路找过来,攥着亲人的骨灰盒,眼睛先扫过园区的草木,再轻轻问一句:“这里的价位,咱们老百姓能接住吗?
长青园的价位像一棵大树的枝桠,顺着不同的安葬方式往生活里扎——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树葬,是把骨灰盒埋在松树或柏树的根须间,碑石做成小铜牌嵌在树旁,连泥土都带着草木的呼吸,价格大概在3万到8万之间;壁葬更像给亲人找了个“带花纹的家”,仿古壁龛嵌在墙上,墙面刻着梅兰竹菊,1万5到5万就能拿下,适合想要“简洁但不简单”的家庭;传统立碑墓位的价格像一杯浓茶,得慢慢品——靠近主路或景观湖的“好位置”要10万往上,普通位置也得7、8万,毕竟占着地面空间,连每块碑石的打磨都要耗更多人工。我见过一位阿姨蹲在树葬区摸松树皮,说:“我妈一辈子爱养花,埋在树下,相当于每天都在浇花,这个价,值。”
其实价位的浮动从来不是“拍脑袋”——就像选房子要看楼层朝向,长青园的墓位也有“小讲究”:靠湖边的墓位能看见睡莲开,价格比围墙边的贵2万;汉白玉碑石比花岗岩贵30%,因为刻字时能留住更细的笔触;要是选了“终身服务包”(定期浇树、擦碑、节日祭祀),得再加1万左右。有次跟着工作人员巡园,看见她蹲在一棵松树下拔草,说:“这棵树是张阿姨的妈妈,去年刚种的,我每星期都来看看,草长多了会抢养分。”原来那些“额外的价格”,都变成了有人照看的安心。
我曾问过园区的老经理:“你们定价位时,最在意什么?”他指着门口的老柏树说:“你看那棵树,30年了,根扎得深,叶子才绿得稳。我们的价位也一样,得贴着老百姓的日子走——树葬的维护费一年才200块,壁葬的壁龛每年有人擦,就算是贵点的墓位,保安24小时巡逻,晚上路灯照得见每块碑石。”有次遇到一位买了树葬的大爷,蹲在树旁给树浇水,说:“我算过账,这钱比买块墓地放着荒着强,至少每年来的时候,树又长高了,像我爸还在陪着我。”
其实来长青园的人,很少盯着价格表算“性价比”,更多是摸着碑石上的名字说:“这里的风软,这里的树亲,这里的价格,没把我们的心意拦在门外。”就像园区门口的对联写的:“长青不是岁长,是心长;安魂不是碑牢,是情牢。”长青园的价位里藏着的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是给亲人找个“永远有人疼”的家,是让活着的人,想起亲人时,能摸着树上的铜牌说:“你看,树又绿了,我没把你丢在风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