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深的时候,京藏高速上的栾树落了满道金黄,总有些车打着双闪往西北开——不是去爬长城的,是去八达岭人民公墓的。风里飘着山杏的干香,路过居庸关时云压得低,像把天空揉成淡蓝的纸,裹着车里的人藏了一整个夏天的念想。
出了八达岭长城收费站再往北两公里,路牌上"康张路"三个字泛着旧旧的白,转进去就是羊肠沟。名字听着窄,其实是条铺了柏油的乡道,两边山桃林落光叶子,枝桠像写在风里的诗。顺着路往深处走,山脚下那片整整齐齐的青松就是目的地——八达岭人民公墓嵌在燕山余脉的缓坡上,背靠的山叫卧虎山,当地人说山形像蜷着的老虎,头朝长城、尾扫妫水河,是能"守着底下人"的福地。
第一次来也不用慌。墓园门口电线杆挂着红布包的铜铃,是老守墓人挂的,说"风吹铃响就是亲人在应";门口老槐树粗得要两人抱,树皮刻着歪歪扭扭的"平安",是清明孩子的手笔,树底总有人放野菊花——不是花店买的,是山边采的小蓝菊,晒干还带着山风味。交通也顺:自驾有免费小停车场,停三十辆车没问题;坐公交就从德胜门乘919快到八达岭站,打车十分钟到,司机都熟"老槐树那儿"的路线。
常来的人都懂,找地址从不是找坐标。去年冬天有位老太太攥着旧地址找三回——原来路牌换了,她记的还是"八达岭长城往北三公里的土坡",最后是守墓老张帮找着的。老太太蹲墓前摸石碑:"我就记着这儿能看见长城,你以前总说想爬,现在天天能看。"风掀她灰外套,石碑照片像有人轻轻笑。还有年轻人来问,说爷爷曾在这儿当兵想葬回山;中年人捧骨灰盒,说妈生前爱爬山,这儿能看见山——地址是连接的线,一头连活着的人,一头连山水里的念想。
傍晚夕阳染得长城金黄,墓园影子斜铺地上像块暖毯。守墓老张搬小马扎坐门口,看往回走的人,偶尔递杯热水:"慢点儿,山路滑。"风里混着农家院炖白菜香与松脂味,裹着每个找地址的人,往心里最软处钻。其实地址从不是终点,是想再靠近亲人一点的心意——就像老槐树底的野菊花,年年开落,总有人记得哪一朵该给哪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