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清苦味掠过指尖,张阿姨攥着保温桶站在八达岭陵园入口的石牌坊下——她的指尖还留着小米粥的热度,那是今早四点就起来熬的,老伴生前最爱的甜口小米粥。去年此时她还在手机屏前急得直戳:"怎么预约码又抢光了?"可今天门口的志愿者笑着摆了摆手:"阿姨,今年不用预约啦,直接进去就行。
其实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,八达岭陵园就悄悄调整了祭扫政策。疫情期间为了限流推行的预约制,随着防控措施优化已经彻底取消。负责陵园接待的王姐说:"去年清明我们还在入口查预约码,今年连扫码的机器都撤了——毕竟来这儿的都是奔着心意来的,没必要卡着'名额'让人着急。"她擦了擦额角的汗,指了指不远处的停车场:"你看今天是周末,车比平时多些,但没了预约的限制,大家来得更从容,有的早早就来摆上鲜花,有的带着孩子慢慢走,倒比往年少了些慌乱。"
不用预约不代表不用做功课,几个实用提示得记牢。首先是交通,八达岭陵园在延庆区八达岭镇,自驾走京藏高速到八达岭出口下,顺着指示牌走5分钟就能到,停车场就在入口东侧,车位够多但节假日还是得早来;要是坐公共交通,S2线火车到八达岭站后打车10分钟,或者坐877路公交到八达岭长城站,再步行15分钟。然后是祭扫细节,陵园早就让禁烧纸钱了,建议带鲜花、水果或者手工祈福卡——入口处有免费的黄丝带和祈福牌,去年有位大爷带了一整箱纸钱,最后换成丝带系在墓碑旁,风一吹丝带飘起来,倒比烧纸更有"说话"的感觉。还有园区里的便民服务:免费的开水间在办公楼一层,轮椅可以在入口处登记借用,要是想找墓碑位置,门口的导览机输入姓名就能查,比问人更方便。
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形式,是藏在细节里的心意。张阿姨把保温桶里的粥倒在墓碑前的石台上,粥香混着松针味飘起来:"去年抢预约码的时候,我熬了粥赶过来都凉了,今年不用急,粥还热乎着呢。"旁边的小伙子蹲在墓碑前,把手机里的照片翻给去世的妈妈看:"这是我新拍的猫咪,你说要养的短毛猫,现在会爬沙发了"——没有预约的催促,他们有更多时间坐下来,把攒了一年的家常慢慢讲。
其实啊,要不要预约"的问题,答案早就在风里飘着了:那些想念从来不需要"排号",那些藏在粥香、花香里的心意,从来都是"即到即得"。所以下次要是有人问你,去八达岭陵园还用预约吗?你可以笑着说:"不用啦,带好心意,直接来就行——毕竟,想念从来不会迟到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