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,我陪妈妈坐地铁去天山陵园。出了地铁口,风里裹着点松针的清苦,像外公以前阳台那盆文竹的味道——他总说那盆竹"比人还乖,不用浇水也能活"。妈妈攥着两束白菊,指尖有点凉:"去年来的时候,门口排了半条街,太阳晒得我头晕,你外公肯定嫌我们麻烦。"我赶紧晃了晃手机:"妈,我提前三天就约好了,今天直接进,不用等。
预约是前几天同事故意提醒我的。她去年没预约,抱着花在门口站了俩小时,晒得脸上起了红疹子,说"今年说什么也不犯傻了"。我跟着她的步骤试了一遍:先关注"天山陵园"公众号,首页底下点"祭扫服务",再选"个人预约"——填身份证号的时候,系统居然自动弹出了外公的墓区编号,是去年工作人员帮我们录的,省得我翻聊天记录找;接着选日期,我选了周日,因为妈妈说"你外公以前喜欢周末睡懒觉";最后填人数,就我和妈妈俩,提交之后秒收了预约码,简单得像点杯奶茶外卖。
到了陵园门口,果然没排队。穿制服的保安扫了眼我手机里的码,指了指左边:"12区坐接驳车,直达。"接驳车是小电瓶车,座椅上垫着浅蓝的棉垫,司机师傅笑着说:"山上风大,垫点棉的暖乎。"车开起来的时候,两旁的松树往后退,新抽的松针泛着嫩黄,像外公以前给我做的竹蜻蜓的颜色——他总说"等你长大,我带你去山上摘松针做枕头"。

下了车,有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迎过来,帮妈妈拎过手里的菊花。她扎着马尾,说话像春天的风:"阿姨,12区往左拐,路口有温水洗手池,擦碑能用。"妈妈连说"谢谢",志愿者摆了摆手:"应该的,您慢着点。"走到外公的墓碑前,妈妈把菊花摆好,摸着碑上的字——那字是外公生前写的"守拙归园田",他总说老了要回乡下种黄瓜,结果最后葬在这满是松树的地方。妈妈从包里掏出一小盒藕粉:"爸,我煮了藕粉,加了你最爱的桂花,埋在你脚边,你尝尝。"风掀起她的衣角,吹得藕粉盒子的纸盖沙沙响,像外公在说"我闻到了"。
去年来的时候,我们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,妈妈的脚都站肿了,祭扫的时候急急忙忙,只说了句"我们来了"就走了。今年不一样,我们坐在碑前的石凳上,妈妈絮絮叨叨说了好多:楼下的老张头养了只像外公以前那只黑猫的猫,她最近学做了外公教的包子,我上次考试考了满分......我坐在旁边,看见阳光穿过松针洒在她脸上,眼角有泪,嘴角却翘着——这才是祭扫该有的样子:不用慌,不用赶,能把心里的话慢慢说。
最让我暖心的是预约能改时间。上周我本来约了周六,结果临时要加班,赶紧在公众号里点"我的预约"改了周日,一分钟就搞定,不用跑现场也不用打电话。客服还发了条消息:"如需帮助请拨打400-XXX-XXXX",像有人留了个"兜底"的安心。

中午离开的时候,妈妈望着车窗外的松树说:"今年这趟,比去年舒服多了。"我掏出手机,看见公众号推送的"清明温馨提示"底下有行小字:"提前预约,让思念更从容"。风里又飘来松针的味道,裹着点菊花的香,像外公在跟我们道别。
回来的地铁上,妈妈靠在我肩上打盹。我看着手机里的预约记录,忽然明白: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思念"留了个专属席位"——不用把时间浪费在排队上,不用把情绪消耗在焦虑里,能安安心心和想念的人"好好相处"。
要是你也打算去天山陵园,听我句实在话:提前三天在公众号约好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