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脂味钻进车窗时,我正沿着怀黄路往怀柔渤海镇的方向开。朋友前阵子说,要找北京最有“烟火气的宁静”的树葬处,得去九公山——那里没有排列整齐的石墓碑,只有长城脚下的树影,把逝者的痕迹藏在松针缝里。

北京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树葬陵园的具体位置,在怀柔区渤海镇兴隆城村西北。别觉得“西北”俩字模糊,到了渤海镇主街,问一声“往响水湖去的道儿”, locals(当地人)都会抬手一指:顺着怀黄路再开两公里,看见路边青石碑上刻着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”,转进那条铺着碎石的小路就是。这位置选得巧,像嵌在山的褶皱里——东边是慕田峪长城伸过来的余脉,山尖上还留着几段没修复的野长城;西边挨着响水湖的水源地,夏天能听见山涧流水声;北边的九公台烽火台,是明代遗留的老物件,砖缝里还塞着几株倔强的狗尾草。站在陵园的观景台往下看,整个树葬区就像铺在缓坡上的绿毯子,每棵树都朝着长城的方向生长。

北京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树葬陵园地址-1

说到交通,自驾是最顺的。从市区出发走京承高速,到13号出口(北台路)下来,转怀黄路,沿着山景开40分钟左右,就能看见路边的青石碑。路不算窄,沿途有不少卖山货的摊位,秋天能买到刚摘的板栗,老板会笑着说“往前开五分钟就到陵园,多买两斤给先人带点甜”。要是不想开车,坐地铁15号线到后沙峪,转H60路公交到渤海镇政府站,下来打个车十分钟——司机师傅都熟这条路,会跟你唠“这山上的松树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种的,比我年纪还大”。我试过一次步行,从渤海镇往陵园走,二十分钟的路,路边野菊花从夏开到秋,偶尔有松鼠从路中间窜过去,像在给你带路,倒比开车更有“寻归处”的感觉。

北京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树葬陵园地址-2

九公山的树葬能让人记牢,恰恰是因为地址里的“山”和“城”。别的树葬陵园大多选平原,这里却把树葬区建在长城脚下的缓坡上——每棵树都是原生的油松或侧柏,根须扎进长城砖缝里渗下来的泥土,树干上挂着小铜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。陵园的张师傅说,他们选树有讲究:“得挑树龄二十年以上的,根稳,不会轻易倒。逝者跟着树长,树在,念想就在。”我见过一位阿姨来扫墓,她蹲在松树下,把刚从家里带来的桂花糕掰成小块,埋在树坑里:“我老伴以前是长城修复队的,退休了还总来爬野长城。现在住这儿,每天能看长城,能闻松风,比在楼下花坛里强十倍。”

北京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树葬陵园地址-3

其实九公山最打动人的,是地址里藏着的“连接”——明代的长城是保卫家园的线,现在的树葬是延续牵挂的点;长城的砖缝里藏着历史的烟火,树的年轮里藏着当下的思念。有次碰到一对年轻夫妻,抱着刚满一岁的孩子来埋胎毛,丈夫蹲在树边挖小坑,妻子说:“等孩子长大,带他来这里看长城,告诉他‘你的小毛毛和松树一起长,和长城一起守着家’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旁边的松针落下来,刚好盖在小坑上。

傍晚离开时,夕阳把长城的影子拉得很长,铺在九公山的林子里。风里传来松涛声,像有人在轻轻说话。原来所谓“归处”,从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地址,而是能接住思念、连得上历史、融得进自然的地方——九公山的树葬陵园,就是这样一个地方。它在怀柔渤海镇的山脚下,在长城的影子里,在每一棵松树下,等着每一个想把牵挂种进土里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