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十月,银杏叶飘成金雨,不少人踩着碎金往东边走——不是去看秋景,是想给故去的亲人找个安稳的归处。最近常有人问,通惠陵园还有墓地吗?这个藏在朝阳区管庄乡的老陵园,其实藏着很多人不知道的近况。
通惠陵园建于1997年,挨着通惠河,名字里的“通惠”二字,既有河的意韵,也藏着“通达惠泽”的祝福。作为朝阳区为数不多的合法经营性公墓,它的园子里种着国槐、侧柏,还有不少人家为亲人种的玉兰——春天一到,白的粉的花裹着墓碑,倒像给逝者盖了层温柔的被子。园子里的路铺着青石板,偶尔有小松鼠从柏树林里钻出来,蹲在墓碑边张望,添了点活泼的气儿。
还有没有墓地”这个问题,答案是“有,但不多”。通惠陵园的墓位分传统立碑和生态葬——树葬、花坛葬都有。但因为离市区近,需求一直不小,剩下的墓位不算多,尤其是大家偏好的立碑,得提前咨询。想了解具体存量,最好直接打陵园电话,或抽周末去现场看看——每块墓位的位置、朝向、周围环境都不一样,实地走一圈才知道合不合适。
其实大家问“还有没有墓地”,藏着的是对“近”的需求。通惠陵园离东四环不远,开车走京通快速40分钟到,地铁八通线到管庄再打车10分钟——对于上班的年轻人来说,扫墓不用花大半天在路上。还有“熟悉”,不少老北京人住在东边,小时候跟着父母去通惠河钓鱼、去管庄买西瓜,现在想让亲人葬在熟悉的地方,算“回到小时候”。我有个朋友,妈妈去世后找了三个月墓地,最后选通惠陵园,因为妈妈生前爱管庄的糖火烧,现在每次扫墓都能顺道买一盒,放在墓碑前:“我妈闻到味儿,肯定认得出我。”

通惠陵园的园子里,每天都有温暖的细节:有位大爷每天来给老伴擦墓碑,擦完坐石凳上“聊天”,说今天的油条脆、孙子考满分;有小姑娘每年春天给奶奶种向日葵,因为奶奶说“向日葵像咱们家的日子,越来越亮”;还有对老夫妻提前买了合葬墓,每次来摸墓碑刻字:“到时候咱们一起看通惠河的水,听鸟叫。”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悲伤,只有实在的想念——像园里的侧柏,年年绿着,守着每一个“思念的坐标”。

北京的冬天要来了,通惠陵园的国槐叶落了一地,踩上去软软的。要是你在找墓地,不妨去走走——不一定能找到最豪华的墓位,但说不定能找到最安心的“位置”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怀念,不是贵的墓碑,是“我想你了,就能很快来看你”,是“我记得你喜欢的一切,都能放在你身边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