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末总飘着桂香,巷子里的老人坐门槛上晒暖,偶尔会聊起“身后事”——不是忌讳,是想找块“能看见老家方向”的地方。对很多北京家庭来说,选墓地不是买块地那么简单,要离得不算远,逢年过节能常去看看;要环境顺意,比活着时的小阳台宽敞点;价格也得咬咬牙能承担。今天就聊聊北京周边几个常被提起的墓地,说不定能给琢磨这事的家庭一点参考。
昌平的天寿陵园该是北京周边最有名的墓园之一了。从北五环开车过去,沿京藏高速走30分钟,过了十三陵水库不远就是。园子里的树长得密,银杏和侧柏交着枝,秋天黄叶子落一地,倒不像传统墓园那么冷清。不少人知道这儿,是因为园里有几位名人的墓——作家、艺术家,还有老艺术家,常有粉丝捧着花来拜。价格嘛,起步大概8万左右,要是选能看得到十三陵山景的位置,得往15万以上走。不少子女带父母来逛,老人站在碑前摸了摸石材,说“这石头够结实,比我家楼下的地砖强”,倒把子女逗笑了。
往东边通州走,极乐园是近几年火起来的“便民款”。地铁6号线到潞城站,再打车10分钟就到,对没车的家庭太友好了。园子里修得很整齐,一排一排的碑间距宽,不会觉得挤。最贴心的是有“生态葬”选项——树葬、花葬,把骨灰埋在花树下,碑是块小石板,刻着名字,连带着种棵月季。价格也实在,传统墓起步5万左右,生态葬才2万多。有位阿姨选了树葬,指着那棵刚栽的玉兰说:“等春天开了花,我闺女来,就能闻到香,跟我生前种的那棵一样。”

西南边的房山,静安墓园藏在燕山脚下。从西五环开车过去要1个小时,沿途能看见西山的轮廓,像幅淡墨画。这儿的风格最像老北京的坟地——没有华丽的雕塑,碑是青灰色的大理石,园子里种着酸枣树和洋槐,风一吹,槐花落得碑前都是。价格是真亲民,起步3万出头,好些老北京人咬咬牙就能拿下。有位大爷选了这儿,说“我小时候在房山的姥姥家过暑假,每天爬后山摘酸枣,现在选这儿,跟回姥姥家一样”。园子里还有片“家庭区”,能把夫妻或父母孩子的墓凑在一块儿,像生前的四合院,热热闹闹的。
再往北到延庆,八达岭陵园藏在长城脚下。从市区开车得1个半小时,翻过山就能看见长城的垛口。这儿的环境是真“仙”——三面环山,一面望水,春天漫山桃花开,秋天红叶铺得像红毯。价格也跟着环境走,起步就得10万以上,好点的位置要20万。来这儿的人大多看重“风水”,说“背倚长城,面朝妫河,跟老辈人说的‘前有照后有靠’对上了”。有对年轻夫妻给父母选了这儿,说“爸妈生前总说没爬够长城,现在天天能看着,应该高兴”。

其实选墓地哪有什么标准答案?有人要交通方便,有人要环境像老家,有人要价格实在。我跟园子里的管理员聊过,他说最动人的不是多贵的碑,是有个女儿每周来,给妈妈的碑前摆上一碗糖耳朵——“阿姨生前最爱吃护国寺的糖耳朵,现在女儿每次来都带,说‘妈,我排了20分钟队,热乎的’”。说到底,选的不是一块地,是给思念找个“落脚点”,让那些没说够的话,能对着风、对着树、对着碑,慢慢说。
最后想提醒两句:选墓地别找中介,直接打墓园电话预约参观,能省不少中介费;一定要看“公墓经营许可证”,别买了非法墓地;多带家人去逛,说不定老人看着某棵树、某片景,突然就说“这儿行”——毕竟,那是他们要住一辈子的“家”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