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跟着舅舅在思亲园的小径上走。他手里攥着外婆的照片——去年秋天在小区花园拍的,外婆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蹲在月季丛前笑,眼睛弯成月牙,那是她最后一张清楚的照片。“你说这儿的墓价到底怎么算?”舅舅突然停下脚步,望着不远处连成排的墓碑,声音里带着点慌。他之前只听小区张阿姨说“思亲园环境好,是生态公墓”,没往深里问价格,直到外婆上周走了,才火急火燎拉着我来打听。

要说墓价差得远的第一个原因,准是位置。思亲园在昌平燕山脚下,整个园区顺着山坡铺下去,像块被绿树裹紧的翡翠。最里面的“松鹤苑”是大家挤着要的——挨着人工湖,湖边种了两排白皮松,风一吹松针簌簌落,飘在墓碑上像盖了层软毛。工作人员说,“松鹤苑”单穴墓起价就得8万,双穴要加3万;靠近入口的“福安里”就便宜些,虽然能直接把车停到墓碑边,可少了点清幽,单穴5万就能拿下来。舅舅蹲在湖边摸了摸冰凉的石碑,小声念叨:“外婆最烦吵,要是能选这儿,她准乐意。”

思亲园公墓的价格多少?-1

再就是墓型和材质,这才是价格的“大块头”。思亲园的墓分三种:传统立碑、生态墓、艺术墓。传统立碑最常见,用福建的花岗岩,碑身刻个“福”字或者莲花图案,单穴大概6到10万;生态墓就省多了——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松树下,墓碑就一块小青石牌,刻着名字,3万起;花葬更便宜,骨灰混着花种埋土里,春天能开一片二月兰,才2万多。可要是选艺术墓,价格就没谱了——上周帮邻居李阿姨选墓,她要在碑上刻妈妈生前最爱的菊花,设计师说得加2万浮雕费,“手工雕的,每片花瓣都要刻出纹路,机器做不了这细活”。李阿姨咬咬牙点了头:“我妈一辈子爱花,这点钱花得值。”

还有些藏在“背后”的服务费用,得提前问清楚。舅舅本来以为“买墓=交钱拿碑”,结果工作人员递来清单:安葬费800块,包括抬棺、铺鲜花、引导仪式;刻字费每字10块,外婆的名字加生卒年月得200;还有每年360块的管理费,管墓碑清洁、园区绿化,要是碑裂了还能免费修。“这些钱虽不多,可加起来也得小两千。”舅舅翻着清单皱眉头,我赶紧安慰:“至少思亲园服务好,上次我来扫墓,见保洁阿姨蹲在碑前,连缝里的灰尘都用棉签抠。”

思亲园公墓的价格多少?-2

走出思亲园大门时,夕阳把我俩的影子拖得老长。舅舅抱着外婆的照片站在槐树下,突然笑了:“刚才定了‘松鹤苑’湖边第三排,工作人员说下周就能办手续。”风掀起他的衣角,槐花落进照片里,落在外婆的蓝布衫上——像外婆生前拍他肩膀的样子。其实选墓哪有什么“标准答案”?有人盯着价格选便宜的,有人盯着位置选清净的,有人盯着墓型选能留住亲人“味道”的。就像思亲园门口的标语写的:“墓不是商品,是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家。”

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望着远处黛青色的山,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坐在阳台藤椅上的话:“等我走了,就找个有花有树的地方,别让我孤零零的。”舅舅攥紧照片,轻声说:“就这儿吧,外婆肯定喜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