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门头沟,很多人先想到山间的古寺、蔓延的林带,或是穿城而过的永定河——这片北京西部门的土地,既有太行余脉的雄浑,也藏着市井烟火的温度。墓地在哪”的疑问,其实藏在街巷与山径之间,和这片土地的历史、习俗紧紧连在一起。
潭柘寺所在的潭柘寺镇,是门头沟墓地较集中的区域。这里背靠宝珠峰,面朝永定河支流,自古被视为“藏风聚气”之地。早年间不少老门头沟人选择在寺周缓坡安葬亲人,一来离千年古寺近有“佛佑”安慰,二来植被茂密、松柏成林,站在坡上能看见层叠山峦,符合“归山”传统。现在的潭柘寺公墓在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,顺着潭柘寺路往山里走,沿途有指示牌,门两边的雪松像在迎接寻亲的人。

往东北15公里,军庄镇的墓地藏在九龙山脚下。九龙山因九条山脊如龙得名,沙壤土排水好,适合安葬。军庄公墓在镇政府东侧1公里山坳里,周围是苹果园和核桃林,春天苹果花香甜,秋天核桃坠枝。来祭扫的人说,这里像把亲人放在“果园里”,每次来都能摘个苹果放在碑前,像亲人还在。
再往西北30公里,妙峰山镇的墓地沾了娘娘庙的“灵气”。妙峰山是北京民间信仰圣地,庙会万人朝山,金顶闪着光。妙峰山公墓在娘娘庙西南2公里平缓地带,顺着妙峰山路过涧沟村,见石头路标左拐就是。墓园里二月兰春天开得蓝紫成片,野菊花秋天黄灿灿满坡。老人觉得葬在娘娘庙旁“有保佑”,所以这一带墓地受西部村子欢迎。
找门头沟墓地不用急着翻地图,跟着“老理儿”走就行。门头沟人讲究“归山”,墓地多选“前有照后有靠”——前有水(永定河支流或小溪),后有山(宝珠峰、九龙山这类“大靠山”)。还有个技巧是找“老地标”:古寺旁、老村附近常有历史墓地,比如潭柘寺旁的“老潭柘墓区”有上百年历史,不少老人葬在那;军庄老村后的“老军庄墓区”,顺着胡同往上能看见刻着“大清光绪”的老碑。
一定要选合法墓地,门头沟民政局官网公布了3家正规公墓:潭柘寺公墓、军庄公墓、妙峰山公墓。不少公墓有“生态葬”,比如潭柘寺的“松树林葬”,松树下埋骨灰,墓碑是小铜牌,周围种菊花;军庄的“花葬区”,骨灰埋花坛里种月季,春天开得热闹,像亲人的笑容。
说到底,门头沟的墓地在哪?在山的褶皱里,风的温柔里,在松树林、苹果园、二月兰的花影里。它不是冰冷坐标,是亲人与土地的重逢——那些一辈子在山里种地、河里挑水的人,回到了山的怀里、风的怀里,回到熟悉的泥土里。当你顺着小路往上走,看见松树下的铜牌、花坛里的月季,风带着柏叶香、苹果香、二月兰香吹过来,会忽然明白:归宿,就是让亲人回到最爱的地方,回到活过的每一寸土地里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