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老人走后,我陪着父母去选骨灰寄存的地方,路过玉佛寺红墙的时候,妈妈突然拽了拽我的袖子:“上次听邻居说寺里有寝宫能放骨灰,这事儿合法吗?”其实不止我妈,最近朋友圈里也总有人问类似的问题——宗教场所里的骨灰寄存,到底合不合规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理清玉佛寺本身的“根基”。作为上海人尽皆知的禅宗名刹,玉佛寺1983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,不仅有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颁发的《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》,连寺里的一砖一瓦都在文物部门有备案。换句话说,玉佛寺本身是完全合法的宗教主体,而寝宫作为寺内的附属设施,首先就“站”在了合法的地基上——就像开咖啡馆得先有营业执照,寺庙的服务设施肯定得依附于合法的“母体”。
那寝宫的设立有没有走正规手续?答案是“过了两道关”。骨灰寄存属于殡葬服务范畴,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这类服务必须经民政部门审批;而作为宗教场所的项目,还得符合《宗教事务条例》里“宗教活动场所举办社会服务需报宗教部门备案”的规定。玉佛寺寝宫的设立,就是先拿到了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“同意书”,再通过上海市民政局的殡葬服务资质审核,等于给手续上了“双保险”。我专门查过民政局的公开信息,玉佛寺寝宫的《殡葬服务许可证》编号能在官网上查到,可不是“悄悄开的”。
还有人担心“会不会占了不该占的地?”这就得说土地的事儿了。玉佛寺的土地是明确的宗教用地,早就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宗教用地台账里备了案。寝宫就建在寺内的西院,和大雄宝殿、藏经楼连在一起,并没有改变土地用途——宗教用地本来就允许开展与宗教相关的附属服务,比如为信众提供骨灰寄存这样的临终关怀,这完全符合国家土地管理的规定。寺里的义工告诉我,寝宫的建筑图纸是和寺内其他建筑一起通过规划部门审核的,连屋檐的高度都符合历史建筑保护要求,根本不是“违规搭建”。

运营中的细节更能看出合规性。上次去咨询,工作人员先递过来一张物价备案表——寝宫的收费标准是经过上海市发改委批准的,从1年短期寄存到20年长期寄存,每一档价格都写得清清楚楚,没有“因人而异”的浮动。他们说:“我们是宗教场所,不是盈利公司,收入主要用来修殿宇、印经书、做公益。”去年冬天,我在寺里看到功德榜,寝宫的部分收入捐给了上海郊区的两家养老院,还资助了几个贫困学生的学费——这其实就是佛教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体现,赚钱从来不是目的,服务信众、回馈社会才是根本。

其实说到底,玉佛寺寝宫的合法性是“层层嵌套”的:先有合法的寺庙主体,再走双重审批的手续,接着是合规的土地用途,最后是透明的运营方式,每一步都踩在法律框架里。我也得提醒一句——不管选什么地方寄存骨灰,都要先看“三个证”:宗教场所登记证、殡葬服务许可证、物价备案表,别被那些“挂名”“贴牌”的机构骗了。
妈妈听我说完,伸手摸了摸寺门上的铜环:“这样看来,确实放心了。”选骨灰寄存的地方,图的从来不是“排场”,而是“安心”——这种安心不是靠宣传语堆出来的,是“合法”两个字给的实在保障,是寺里晨钟暮鼓里的清净,更是“每一步都合规”的踏实。毕竟,给亲人找个“家”,最该在意的,稳稳的合法”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