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陵园的时候,我陪着邻居陈姐跑了三趟佛山陵园。她攥着父亲的老照片,站在一区的老松树下掉眼泪:“爸以前爱养松树,这树的年纪比我还大吧?”转头到二区的景观湖边,她又摸了摸平整的步道:“我妈腿不好,这样推轮椅不会卡轮子。”其实像陈姐这样纠结的人不少——佛山陵园一区和二区,到底选哪个好?
一区的动人处,是藏在树影里的“旧时光”。作为佛山陵园最早的片区,一区的每一步都踩着二十多年的温度: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松柏粗得要两个人合抱,树洞里或许还藏着当年建园工人塞进去的小石子。有位张阿姨,父亲葬在一区第三排,每年清明她来的时候,工作人员已经把墓碑上的青苔擦得干干净净,连碑缝里的杂草都拔了。“上回我加班来晚了,小王还帮我带了杯热豆浆,说‘阿姨别着急,我帮你守着碑’。”张阿姨说,一区的风里都带着松脂味,像父亲当年养的那盆松树,每次回家一推开门,就能闻见熟悉的味道。
二区的贴心处,是落在生活里的“新妥帖”。去年才完善好的二区,像给陵园穿了件“舒服的新衣裳”:沿步道种了两排金桂,秋天开的时候,甜丝丝的香气能飘到入口;景观湖的湖水是循环的,清得能看见游鱼,旁边的藤椅带着靠背,刚好能让老人坐下来歇脚;步道用防滑石材铺得平平整整,陈姐推着母亲的轮椅走上去,母亲摸着扶手说:“这比咱们小区楼下的路还顺。”更让年轻人省心的是智能化服务——扫个码就能导航到墓碑位置,不用像在一区那样对着编号找半天;线上就能预约祭扫,哪怕加班赶不过来,也能在手机上献束花、留句话。有回我陪朋友去二区,她用手机操作“云祭扫”,屏幕里弹出父亲墓碑的照片,她对着屏幕说:“爸,我给你买了爱吃的桃酥,放在手机里了啊。”旁边的工作人员小周凑过来,帮她调整了照片的亮度:“姐,这样看得更清楚。”
其实选一区还是二区,从来不是“比好坏”,而是“合心意”。一区的穴位因为挨着老景观,价格会稍高一点,但对于想留住“旧回忆”那棵老松树、那座老石亭,就是父亲的“老伙伴”,母亲的“老习惯”;二区的穴位有不同价位选择,从几万到十几万都有,新景观、新设施,刚好能接住年轻人的“新需求”——比如怕父母累、怕自己忙、怕找不到位置。陈姐最后选了二区的一个穴位,挨着景观湖,旁边种了棵小桂树:“我爸爱松,我妈爱桂,这样他俩都能沾着喜欢的东西。而且步道宽,我妈以后来不用愁腿酸。”她蹲在墓碑前放了束百合,风把桂花香吹过来,落在花瓣上,像父亲摸过她头发的手,轻得像片云。

那天离开的时候,陈姐站在二区的桂树下给母亲打电话:“妈,我选好了,就在湖边,你下次来能坐那儿看鱼。”电话里母亲笑着说:“行,只要你爸喜欢就行。”风里飘来一区的松脂味,混着二区的桂花香,其实陵园的温度,从来不是哪一区的“好”,而是“你想要的,刚好在这里”。就像陈姐说的:“选陵园不是选商品,是给爸妈找个‘家’——他们舒服,我就安心。”

佛山陵园的一区和二区,像两扇门:一扇通向“旧时光”,一扇通向“新日子”。无论推开哪一扇,都是对亲人最深的温柔——因为你在意的那些细节,陵园都替你藏在了树影里、湖水边、步道上。选一区还是二区?问问自己心里最软的地方:是想让父亲摸着老松树笑,还是想让母亲推着轮椅走得顺;是想闻着松脂味想起童年,还是想踩着桂花香拥抱现在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