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朋友去凤凰山选墓地,车刚开进园区,风里就飘来桂香——不是那种浓烈的香,是像浸了水的桂花糖藕一样,甜得淡淡的。路两边的银杏树正落金黄的叶子,有的飘到车窗户上,朋友伸手接住一片,指尖蹭到叶子上的纹路,突然说:"我妈以前总说,银杏叶像小扇子,能扇走夏天的热。"
园区的小路曲曲弯弯,顺着山势往上走,路过"松鹤苑"的时候,朋友放慢了脚步。这是凤凰山最受欢迎的中等价位墓区,每平米3-5万的价格,刚好落在大多数家属的预算里。墓道旁的老松树腰上系着不少红绳,有的红绳已经褪色成粉,有的还新崭崭的——工作人员说,那是家属来扫墓时挂的,有的是求平安,有的是说心事。有个墓位的碑上刻着"王秀兰之墓",旁边嵌了张老照片:老太太坐在藤椅上,怀里抱着只猫,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。朋友凑过去看,轻声说:"我妈也爱养猫,以前家里的猫总爬她腿上睡觉。"
往山巅走一点,是"福宁阁",这里的墓位能看见整个凤凰山的山景,价格要到8-12万。有个墓位的设计很特别:汉白玉的碑身刻着"桃李春风一杯酒",旁边嵌了块小瓷片,是老教师生前用的茶杯碎片——家属说,老人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,最喜欢和学生聊诗,临终前还说"要是能把茶杯带过去,就能和老同事们再喝杯茶"。工作人员说,这里的墓位设计都是一对一沟通的,有的家属会选刻上老人的手迹,有的会加个小摆件——比如有位爱钓鱼的老人,碑前放了个陶瓷的小鱼篓,里面装着家属每年来放的鹅卵石。
其实凤凰山也有公益墓位,在山脚下的"慈恩区",价格1-2万。那天我们刚好碰到一位阿姨在给邻居选墓位,阿姨说:"老周是孤寡老人,生前总帮我看孩子,现在我帮他选个地方,不能让他太孤单。"她选的墓位旁边种着几株月季,工作人员说,等春天月季开了,会帮着浇水。阿姨摸着碑石说:"就刻'邻里如亲'吧,老周要是看见,肯定高兴。"
离开的时候,朋友把带来的桂花糕放在母亲的墓位前——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,以前每到桂花开,母亲都会蒸一大锅,装在玻璃罐里给朋友带单位。风里的桂香更浓了,朋友蹲在碑前,轻声说:"妈,这里的桂花和家里楼下的一样香。"我站在旁边,看见她的影子落在碑上,和母亲的照片叠在一起,像两个身影在说话。
其实选墓地的过程,从来不是在挑一块石头。凤凰山的价钱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3万的"松鹤苑",是老松树的陪伴;8万的"福宁阁",是山景里的诗;1万的"慈恩区",是邻里的牵挂。这些价钱背后,是陵园工作人员每天扫的墓道,是雨季检查的积水,是清明时帮着摆的鲜花,是帮外地子女拍的视频。说到底,这些钱买的不是一块土地,是一个能安放思念的地方——那里有风,有树,有桂香,有故人喜欢的一切,还有人在偷偷帮你照顾着他们。
下山的时候,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朋友手里攥着片银杏叶,说:"我妈肯定喜欢这里,因为她总说,人走了,要找个能听见风、看见树的地方。"风里又飘来桂香,我抬头看了眼山上的墓区,那些错落的碑石,像一群沉默的人,在和山、和树、和风,说着没说完的话。而凤凰山的价钱,就是给这些话,找了个能落脚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