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诗意,西山的银杏叶黄的时候,风里都飘着琥珀色的温柔。沿着香山南路往西南走,穿过几排高大的白杨树,就到了金山陵园——这个藏在西山褶皱里的“记忆博物馆”,住着不少我们熟悉的名字。
金山陵园的具体位置在海淀区香山南路与闵庄路交叉口的西南方向,紧挨着北京植物园的后门,离香山公园也就两公里的路程。站在园区门口,就能看见西山的轮廓像幅淡墨画,绕着园区铺展开来。园区里三面环山,一面临着个不大的中心湖,湖水清得能看见云的影子,连风都比外面轻半拍——这样的地方,连岁月都愿意慢下来。
园区里的名人墓大多集中在“松鹤苑”和“兰竹区”,这两个区是园区里环境最好的地方。松鹤苑旁边种着大片油松林,风一吹就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话;兰竹区绕着中心湖,岸边几丛修竹的叶子总沾着露水。杨沫先生的墓在松鹤苑西侧,浅灰色大理石墓碑刻着她手写的“青春是美丽的”,旁边老槐树的树洞里塞着读者的小纸条,有的写“林道静陪我走过青春”,有的画小红花——《青春之歌》的故事从没结束。于是之先生的墓在兰竹区东侧,靠近竹林,墓碑只刻了名字、生卒年和“王利发、程疯子、老马”几个小字,那是他演过的角色。常有人在墓前放茉莉花茶,因为大家记得他爱喝这个。李焕之先生的墓在中心湖北岸,旁边“乐音亭”的墓碑刻着《春节序曲》乐谱片段,风一吹,仿佛能听见轻快旋律从湖面飘来。
这些名人选金山陵园不是偶然。杨沫喜欢西山的安静,像老家河北农村的风;于是之念着和老舍先生在香山喝茶聊戏的回忆;李焕之说中心湖像家乡福建的闽江,能想起母亲唱民谣的日子。更根本的是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,没有吵闹的旅游团,只有风、树、湖,还有愿意听故事的人。
园区工作人员很贴心,门口导览图标注着名人墓位置,问谁都会笑着带路。每年清明的“名人文化周”有朗诵会、音乐会,去年我看见年轻人在杨沫墓前读《青春之歌》,小朋友在于是之墓前唱京韵大鼓,老人湿了眼眶——故事传给了下一代。
离开时已是傍晚,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,风里飘着桂香。回头望园区,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哼《春节序曲》,小朋友的纸飞机掠过杨沫墓落在树洞里。想起杨沫的话“青春是心灵的状态”,这些墓从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他们的故事像西山的风,一直在吹,吹过每一个愿意听的人心里。想找这些故事,就沿香山南路往西南走,穿过白杨树,金山陵园的门里,有风、树、湖,还有很多活着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