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长辈选墓地时,最绕不开的就是“钱”的问题——明明买房买铺都论平方,怎么到了墓地这儿,有人说“按块算”,有人说“按平算”?尤其是像天寿陵园这种在北京家喻户晓的园子,不少人第一次咨询时,都攥着手机里的户型图思维,对着销售问“每平米多少钱”,结果得到的回答总让人心头打个转:“我们是按穴位计价的。
其实天寿陵园的计价逻辑,藏在“穴位制”这三个字里——不是把土地切成豆腐块论平方卖,而是以“一个穴位对应一个安葬位置”为核心。打个比方,就像商场里的“专柜”:你租的是一个固定的“位置”,这个位置有明确的面积(比如0.8-1.2平米)、明确的边界(比如用石材或绿植围合),但计价时不是“每平米XX元”,而是这个“专柜”整体值多少钱。比如天寿的“福泽园”区域,一个标准穴位的面积大约1平米,价格可能在12-15万;而邻着水系的“御松园”,同样面积的穴位,因为能看到松树和湖水,价格就能到20万以上。这里的差价,从来不是“每平贵了8万”,而是“这个位置的环境、配套、稀缺性”值这么多。
有人要问了:“那面积到底算不算数?”其实面积是“穴位”的“属性”,不是“计价单位”。比如你选了一个1.2平米的穴位,不是销售给你算“1.2平×每平10万”,而是这个1.2平的穴位本身定价12万——面积是用来告诉你“这个位置能放下多大的墓碑、能留多少祭祀空间”,不是用来算钱的。天寿陵园里几乎见不到“随意加面积”的情况,因为每块穴位的大小都是提前规划好的,既要符合殡葬管理的“节地”要求,也要保证园区整体布局的整齐——总不能让张家占了2平米种玫瑰,李家挤在0.5平米里放碑,那样既乱了规矩,也对不起园子里的松柏和草坪。
除了穴位本身的价格,还有些费用是“额外算”的,但跟“平”或“块”都不沾边。比如刻字费,是按字数算的,普通字体每字10-20元,烫金的贵点;比如绿化费,要是想在穴位旁种棵小松树,一棵大约300-500元;还有每年的维护费,是按“每个穴位”收的,一年几百块,用来维护园区的草坪、路灯和清洁。这些费用就像买手机时的“配件”——手机本身是“穴位价”,贴膜、手机壳是额外开销,但总不会有人问“手机膜按平算还是按块算”吧?
说到底,天寿陵园的计价方式,是把“位置、规格、配套”打包成了一个“完整产品”。你选的不是“几平米土地”,而是“一个能安放长辈的家”——这个家里有阳光能照到的方向,有松树能挡风的角落,有能放下照片和鲜花的台面。与其纠结“按平还是按块”,不如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:想要离园区入口近点?想要靠水系?想要能种棵长辈生前喜欢的月季?把这些需求摆出来,销售给你的“穴位报价”里,早把这些因素揉进了数字里。
最后再掰扯清楚:天寿陵园既不是“纯按平算”,也不是“随便按块算”——它按的是“一个安葬位置的完整价值”。就像你买蛋糕,不会问“每克奶油多少钱”,而是问“这个草莓蛋糕多少钱”——蛋糕的大小(面积)、奶油的品质(位置)、草莓的新鲜度(配套),早就在定价时凑成了一个“整体”。把这点想通了,再去天寿陵园看墓,就不会攥着“每平多少钱”的问题绕圈,反而能盯着“这个穴位是不是合长辈的心意”——毕竟,比起算清每一寸土地的价格,让长辈“住”得舒服,才是最该放在心上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