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风裹着松脂的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九公山的石阶上往远处望——长城像条卧着的苍龙,在层林尽染的山间盘旋,脚下的石阶旁,几株野菊开得正好。来这里咨询双墓穴的客户常说,“一看见长城,心里就稳了”。其实选双墓穴这件事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买块地”,而是给两位相濡以沫的亲人找一个能“一起看风景”的家,而九公山的价格,恰恰藏在这些“风景”和“心意”里。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坐落在怀柔区渤海镇,背倚黄花城水长城,面朝京密引水渠,连风都带着山涧的清冽。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“长城文化主题公墓”,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沾着历史的温度——明清时期的长城烽火台还在山上伫立,山下的板栗林是当地人种了几十年的老林,连墓区的小路都是顺着山势铺的,没有刻意的平整,却让人走得踏实。这种“把墓区放进自然里”的设计,本身就是一种成本——要保留原有植被,要顺着山势规划,要让每座墓穴都能“借”到长城的景,这些功夫不是随便一块平地能比的。所以九公山的双墓穴价格,从一开始就带着“自然和文化”的重量。
说起具体的价格,其实得拆开来看。最直观的是位置——长城景观区的双墓穴价格会高一些,比如那些能看见长城烽火台的位置,站在墓穴前就能望到长城的青砖,风穿过城垛的声音像在说老故事,很多客户说“老人一辈子想爬长城没爬够,现在能天天看,值了”;而福泽园这样靠近水系的园区,双墓穴价格也不低,因为水面映着云影,夏天有蜻蜓点水,冬天有薄冰覆着,像极了家里阳台的鱼缸,让人觉得亲切。然后是材质,九公山的双墓穴常用汉白玉、山西黑或者花岗岩,汉白玉的墓穴摸起来温凉,刻字不容易风化,价格自然比普通石材高;工艺也讲究,比如墓碑上的浮雕,有的是松鹤延年,有的是梅兰竹菊,都是老师傅手工雕的,刀工里藏着心意。还有配套服务,比如刻字是免费的,但如果要刻老人的生平,工作人员会帮着润色,把“××年出生”改成“那年春天,他在老家的梨树下娶了她”;比如全年的养护,园丁会定期修剪墓穴周围的灌木,清明前会帮着打扫,连祭扫时的热水都给备着,这些细节里的温度,其实都算在价格里。
但在九公山选双墓穴的客户,很少有人盯着价格标签算“性价比”。有位阿姨说,她和老伴年轻的时候一起爬过长城,那时候没钱买门票,翻着野山上去的,现在老伴走了,她想选个能看见长城的双墓穴,“等我走了,我俩就能一起看长城了,像当年那样”。还有位小伙子,给父母选了福泽园的双墓穴,因为母亲生前爱养鱼,“这里有水,母亲肯定喜欢”。工作人员说,他们帮客户选位置时,从来不是“这个位置贵”或者“那个位置便宜”,而是“您父母喜欢安静吗?”“他们有没有特别在意的景色?”这种“把客户的心意当回事”的服务,其实比任何价格标签都让人安心。
九公山的双墓穴价格,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,但最让人踏实的,是这里没有“虚高”的溢价。你付的钱,一部分是给长城脚下的风景,一部分是给手工雕的石碑,一部分是给全年的养护,还有一部分,是给“让亲人好好‘住’的心意。就像秋天的九公山,风里有松针的味道,长城在远处蜿蜒,每一座双墓穴都像一对并肩坐着的老人,望着长城,望着山,望着云,把岁月的故事慢慢讲给风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