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巷口槐树的香,我攥着刚从花店买的白菊站在六里桥客运枢纽3号站台——身边是穿藏青外套的大叔、拎着纸扎花的阿姨,大家都安安静静的,目光不约而同锁着路口那抹淡蓝色的影子。“来了!”旁边的阿姨突然轻呼。一辆印着“太子峪陵园专线”的大巴缓缓靠过来,车身上的菊花图案沾着晨露,司机师傅探出头喊:“赶早的赶紧上,西客站那站还得停五分钟!

这趟班车的规律我摸得门儿清:工作日早上6点半是头班,之后每小时一班;周末会加开7点半、8点半两班,最晚的一班下午4点从陵园返回。西客站南广场是中途唯一的停靠点——上次陪邻居张奶奶去,她攥着我的手反复说:“多亏有这站,不然我从家转三趟公交得累散架。”车票10块钱,刷公交卡能打八折,师傅总笑着说:“都是常来的熟客,能省则省。”

坐得多了,净碰着暖心的事儿。上月末我坐末班车回来,车上有个穿黑裙的姑娘抱着个小骨灰盒缩在角落掉眼泪,师傅从驾驶座后面摸出个暖水袋递过去:“姑娘,这路有点颠,捂捂手别冻着。”旁边的阿姨也递来纸巾:“我去年失去老伴儿的时候也这样,慢慢就熬过来了。”还有清明那回,车上有个小孩哭着要找爷爷,前排的乘客递了块水果糖,师傅特意把广播的声音调小,说:“孩子小,别吓着。”

北京太子峪陵园班车路线-1

其实这班车最让人安心的,是它“有温度的准点”——不是机械地卡着分秒,是师傅懂家属的心思:周末会提前十分钟打开站点的门,让早来的人能找个地方歇脚;暴雨天会多等五分钟,怕有人淋着雨跑过来;要是赶上陵园有集体追思活动,师傅还会在门口多停一会儿,说:“大家拍张照再走,留个念想。”

下车的时候,师傅又喊了一嗓子:“下午4点最后一班,别晚了啊!”我回头望,大巴车正往陵园深处开,车尾的红灯在绿树间一颠一颠的。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这次我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——是安心,是有人替你想着的那种安心。

其实去太子峪的路不远,坐班车也就四十分钟。但这四十分钟里载的,是一份份没说出口的牵挂:是阿姨手里皱巴巴的纸扎花,是姑娘怀里温热的骨灰盒,是小孩攥着的水果糖。记住那些发车点和时间,不是为了赶时间,是为了让每一次奔赴,都能更从容一点——毕竟,去看想念的人,本来就该是件温柔的事。

北京太子峪陵园班车路线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