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爱把颜色揉碎了撒在山上。从市区往昌平方向开,过了十三陵水库不远,沿着京银路转进一条柏油路,两边的栾树正落着金黄的碎叶,风里飘着侧柏的清苦香气——金山陵园就藏在这半山坳里。

第一次去金山陵园是去年深秋,陪朋友去看她去世的母亲。车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,抬头就能看见漫山的侧柏连成一片深绿,像给山裹了层绒毯。沿着石径往上走,每几步就有一方小平台,平台边种着月季和菊花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。朋友说,母亲生前爱花,当初选这里就是因为“连台阶缝里都长着太阳花”。走到半山腰,忽然听见潺潺的水声,循声过去,是一眼清冽的泉眼,石碑上刻着“金山泉”三个字。守园的老周说,这泉水是从山腹里渗出来的,常年不断,不少来祭扫的人都会接一杯带回去,说“喝着像家里的井水味”。

北京墓地金山陵园怎么样-1

金山陵园的墓区没有想象中那么肃穆。沿着山势铺展开的墓位,每一排都留着足够的间距,种着玉兰和银杏。有的墓前摆着陶制的小花盆,里面种着太阳花;有的放着半块吃剩的桃酥——朋友说,那是一位老人的儿子放的,老人活着时最爱的点心。陵园里的工作人员不会穿着统一的制服站成一排,而是穿着藏青色的布衫,手里拿着小锄头,看见有人来就笑着打个招呼:“张阿姨今天来啦?您上次说的月季,我给移到您先生墓边了。”原来他们会记住每一位客户的名字,记住故人的喜好:李爷爷爱听京剧,每逢清明就会有人在他墓前放一段《空城计》;王奶奶爱吃橘子,工作人员会把新鲜的橘子放在她墓前,用纱布裹着防虫子。

说起金山陵园的“不一样”,最让人安心的是它的“慢”。这里没有催促着选墓的销售,反而会建议你“先坐下来喝杯茶,看看山景再决定”。接待室里摆着一套老木桌,桌上放着自家腌的萝卜条,泡的是山脚下的野菊花。负责接待的小陈说,去年有位老先生来选墓,犹豫了三个月,每隔一周就来坐半天,看山的阴晴,看树的荣枯,最后选了靠泉眼的位置:“他说,听着泉水声,像老伴生前织毛衣的声响。”金山陵园还有生态葬区,就在山的最顶端,那里种着一片银杏林,每棵树下埋着逝者的骨灰,树牌上刻着名字和一句短短的话——“风过银杏叶,是我在说想你”。朋友说,她母亲的墓就在银杏林旁边,今年春天的时候,银杏发了新芽,她把新芽的照片拍下来,存在手机里,像母亲还在和她一起等春天。

其实金山陵园的“好”,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宣传词。是山脚下卖煎饼的阿姨会记住你爱吃甜面酱,是工作人员会帮你把墓前的杂草拔干净,是风里飘着的柏香总像故人身上的肥皂味,是你站在墓前说话时,风会把你的声音吹到山的另一边——好像有人在听。

北京墓地金山陵园怎么样-2

今年秋天再去的时候,山脚下的栾树又落了一地金黄。朋友蹲在母亲的墓前,把刚摘的野菊花插在陶盆里,忽然说:“你闻,风里还是去年的柏香。”我望着漫山的深绿,望着远处飘着的白云,忽然明白,金山陵园从来不是冰冷的墓地。它是秋山深处的一方净土,是把怀念酿成风、酿成树、酿成泉水的地方——故人没有离开,只是换了种方式,陪着我们看每一场秋的金黄,每一次春的新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