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落在北京昌平区的中华永久陵园,背倚燕山余脉,前绕清浅溪流,多年来凭着“藏风聚气”的自然环境与“以心传心”的服务,成了不少北京家庭安放亲人的“心灵归处”。2015年,这个看似普通的年份,陵园的价格体系却像一把“钥匙”,打开了当时人们对“纪念”的理解——不是昂贵的碑石,而是“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”。
2015年的价格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“按需选择”的刻度。最常被选择的传统立碑墓,价格在3万到8万之间浮动:园区中心“福泽园”的墓位,挨着假山池沼,春有桃花落、夏有蝉鸣,价格能到7万多;而偏居“静逸区”的墓位,周围是排排松柏,风吹过有松涛声,3万出头就能定下。生态葬是那年的“新潮流”,树葬选在银杏林,每棵银杏树下嵌一块小小的刻字铜牌,价格1万2;花坛葬把骨灰和着花种埋进花坛,春天开二月兰、秋天开波斯菊,价格1万8,很多年轻人说“这样的葬式,像把亲人留在了春天里”。艺术定制墓更像“私人故事馆”:有位爱写毛笔字的老人,家属定制了刻着他手迹的石碑,旁边摆着石制的笔架和砚台,花了12万;还有位当过老师的阿姨,墓位设计成翻开的书,书页上刻着她教过的课文片段,价格14万——这些定制墓,把亲人的“一辈子”都刻进了石头里,让纪念不再是“标准化的碑”,而是“独一无二的他”。
2015年的价格背后,藏着“看得见和看不见”的成本。首先是土地,陵园的土地是特殊用途,2015年昌平的土地价格已经不低,每一寸都得精打细算;然后是维护,园区里的草要每月剪一次,树要每年修枝,道路下雨后要清积水,这些都是“持续要花的钱”;还有服务,2015年陵园开始提供“全年免费管家服务”——清明前帮家属擦干净石碑,雨季帮着检查墓位有没有积水,甚至家属没时间来祭扫,陵园会拍照片发给他们,这些“贴心活”其实都算在价格里。2015年国家在推“生态殡葬”,陵园为了鼓励大家选生态葬,特意把价格压得低,就是想让“环保”不是口号,而是“能选得起的方式”。
当年选了陵园的人,现在说起2015年的价格,最常说的词是“合适”。张阿姨2015年给父亲买了“福泽园”的墓位,花了7万,现在每年清明带着孙子去,孙子会说“太爷爷的家旁边有小鱼”;李先生选了树葬,1万2,每年秋天银杏叶黄的时候,他会在树下摆一杯父亲爱喝的茶,说“看,叶子落下来,像父亲在摸我的头”。其实价格从来不是衡量“纪念”的标准,2015年中华永久陵园的价格,刚好给了每个家庭“选自己想要的”的机会——有钱可以选定制墓,想环保选生态葬,要实惠选传统墓,每一种选择,都是对亲人最真诚的“告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