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凤凰山陵园的山路上,风裹着松针的清苦味儿往衣领里钻,林子里偶尔传来一声鸟叫,像谁在轻轻喊你名字。很多人找墓地时总问“哪个好”,可“好”到底是什么?是贵得离谱的风水位?还是雕龙刻凤的墓碑?直到陪几个朋友来这儿,才明白——好的墓地,是能让想念的人,站在那儿不觉得冷。
凤凰山的山形其实很有意思,不是那种陡峭的峰,而是像妈妈张开的胳膊,把整个陵园抱在怀里。前面是片缓坡的草地,阳光从上午到下午都能铺过来,连墓碑的影子都晒得软软的。植被也不是乱种的,刺槐和侧柏混着栽,夏天遮出一片凉荫,冬天叶子落了,阳光能透进来,不会显得萧条。最妙的是人工湖旁边的区域,水里养了锦鲤,早上能听到鱼跳的声音,像有人在敲小鼓,比那些静得吓人的墓地多了点活气。上次陪陈叔来,他盯着湖水看了半天,说“我爸生前爱养鱼,要是在这儿,肯定天天蹲这儿看鱼”,话没说完,眼睛就红了——原来好的环境,是能勾起点想念的细节。
比环境更打动人的,是这儿的服务。上周陪张阿姨选墓,她老伴生前是中学老师,最喜欢在阳台养月季。工作人员没先推那些装修豪华的墓位,而是带她去了靠近花房的区域,指着旁边的空地支起的木架子说:“这儿能种月季,我们有花苗,你要是没时间,我们帮着浇花,等开花了拍照片给你。”张阿姨摸着木架子上的裂痕,说“这跟家里阳台的架子一样,老木头的味儿”,当场就定了。还有售后,每年清明前,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墓碑擦灰,要是子女不在本地,直接把擦干净的墓碑照片发过去,比自己跑一趟还省心。有次我帮朋友取照片,看工作人员蹲在墓碑前,用软布擦碑上的纹路,连刻字的缝隙都擦得干干净净,像在擦自己家的桌子——原来好的服务,是把别人的想念当成自己的事儿。
最让人心安的,还是老住户的口碑。小区的李叔去年把父母迁到这儿,之前的墓地一到雨季就泥泞,轮椅推上去都打滑,这儿的步道是青石板铺的,缝隙里长着青苔,却一点都不滑,李叔说“上次推我妈过来,她坐在轮椅上,说‘这路跟以前老家的巷子一样,稳当’”。旁边小区的王姐更有感触,她选墓时跟工作人员聊起妈妈生前是护士,总爱帮邻居量血压,工作人员就建议她在碑上刻“穿白大褂的老好人”,比那些千篇一律的“慈母爱子”更贴心。王姐说“那天刻碑师傅把这句话刻上去,我摸着碑面,像摸到了妈妈的手——她要是看到,肯定会笑”。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,比任何宣传都管用——原来好的墓地,是让每个来的人,都能找到一点“像家”的感觉。
其实选墓地哪有什么标准答案?有人在乎风水,有人在乎环境,有人在乎服务。凤凰山的好,不是写在宣传页上的“AAAA级陵园”,是风里飘着的松针香,是工作人员懂你没说出口的心事,是路过的人会跟你说“你家老人的碑刻得真有味道”。所谓的“好”,不过是让想念的人,能在这儿多站一会儿,能对着墓碑说句“爸,这儿的风跟以前一样”,能在转身的时候,心里少点遗憾——就像他们从没走远,只是换了个地方,继续陪着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