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万安园的晚樱还沾着晨露,李姐捧着母亲最爱的白菊站在"归心园"门口。她上周在小区楼下听王阿姨说,这里的风"裹着桂香,像老伴的手摸过手背",今天特意来看看。
"姑娘,这儿的价格大概多少?"李姐把菊花放在石凳上,指尖蹭了蹭接待中心的木质门牌——那上面刻着"心归处,是吾乡",字体像母亲生前写的钢笔字。接待员笑着递来一杯温水:"您先逛逛,价格藏在每片叶子的纹路里呢。"
沿着鹅卵石路往里,左边的"青竹园"飘着淡淡的竹香。这是生态葬区,每个小小的树穴里埋着逝者的骨灰,上面立着株刚冒尖的青竹,竹身系着红丝带。"这区价格1-3万。"接待员蹲下来摸了摸竹鞭旁的泥土,"上周有个小伙子来,给奶奶选了这儿。他说奶奶生前在老家种了半亩竹,现在竹尖戳着天,像奶奶还在守着他放学。"李姐也蹲下来,竹尖的新绿蹭着她的手背——像母亲生前种的文竹,那盆文竹现在还在阳台,叶子长得比窗沿还高。
再往前是"兰馨苑",青石板路的尽头立着块刻着缠枝莲的石碑。碑前摆着新鲜的橘子,是早上来扫墓的阿姨放的。"这是传统双穴墓区,碑身用的是福建老青石。"接待员摸着碑身的纹路,"价格5-8万不等,靠湖边的位置能看见白鹭。上周张阿姨选了那儿,说老伴生前爱钓鱼,现在每天能听白鹭叫,像在跟他聊'今天钓了条大的'。"李姐站在湖边,风里飘着荷香,水面的涟漪里映着她的影子——像母亲去年夏天在公园拍的照片,她穿着碎花裙,手里举着根冰淇淋。
绕过"荷风亭",是"雅韵阁"。这里的石碑有点特别:有的刻着山水画,有的雕着小提琴,甚至有块碑做成了书的形状,翻开的页面上刻着"我见青山多妩媚"。"这是定制墓区,价格10万以上。"接待员说,"上个月有个画家的女儿来,给父亲做了块像画框的碑,上面刻着父亲的《向日葵》。现在碑旁边种了一片太阳花,每天太阳升起来,花影落在碑上,像父亲的画笔没停。"李姐摸着那块"书碑",纸页的纹路刻得很细——像母亲生前看的《读者》杂志,母亲总说"字要刻得细,才对得起写下的话"。
"其实价格从来不是最重要的。"接待员带李姐坐在"归心亭"里,亭顶的紫藤萝垂下来,扫过她的肩头,"上周有个刚工作的小伙子,预算只有两万。我们带他去了'思源谷'的树葬区,选了棵香樟树。他说奶奶生前在老家种了棵香樟,现在这棵树的影子罩着他的膝盖,像奶奶还在蹲下来摸他的头说'慢点儿跑'。"李姐望着远处的香樟树,树叶沙沙响——像母亲在厨房切菜的声音,母亲总把土豆切得很薄,说"薄点儿炖得烂,你爱吃"。
临走的时候,李姐选了"兰馨苑"靠湖边的墓。她摸着刚刻好的"李秀兰"三个字,碑身的缠枝莲刚好绕到"秀"字旁边——像母亲生前戴的银镯子,那镯子是父亲结婚时买的,母亲戴了四十年,直到去世前还说"这镯子沉,像你爸的心意"。"就这儿吧。"李姐对接待员说,"母亲爱热闹,湖边有凉亭,以后我带麻将牌来,陪她打两圈。她生前总说'三缺一,少了你爸',现在这儿能听见白鹭叫,像多了个'搭子'。"
夕阳把万安园染成了橘红色,李姐捧着剩下的菊花往门口走。路过"归心园"的牌子,背面刻着一行小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