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宝云岭墓园裹着淡青色的雾,沿青石小径往松林深处走,总能看见几处嵌在绿丛里的花坛——浅灰石材边缘爬着细碎的青苔,里面种着雏菊、冬青或是亲人特意选的月季,风掠过叶片的沙沙声,像极了从前晚饭后的闲聊。很多来选安葬位置的人,都会在这些花坛前多站会儿,不是因为它有多起眼,而是它刚好装下了"想把亲人留在身边"的小心愿。
宝云岭的花坛没有花里胡哨的分类,大体上顺着家属的需求分成三类。最实在的基础款,是统一规格的石材花坛,长80厘米、宽60厘米,深度刚好能稳妥埋下骨灰盒,价格在8000到12000元之间。这种款的边缘打磨得滑溜溜的,不会刮到祭扫时蹲下来的膝盖,底部还留了排水孔——就像家里阳台的花箱那样,考虑到了下雨天的积水问题。定制款就有更多心意在里面了:有人选仿木材质,说像老头子生前在阳台摆的那组花架;有人加一圈浅浮雕,刻上老太太最爱的兰花,花瓣的纹路要像她织毛衣的针脚那样细。定制款的价格大概15000到25000元,贵就贵在"把回忆刻进去"的工艺里。还有景观款,是和墓园的绿化连在一起的——比如银杏树下的花坛,秋天时金黄的叶子会落在边缘;或者挨着小水池的,能听见流水声。这种款因为"住着舒服",价格会高些,20000到35000元,但很多人说"这钱花得值,像把亲人放在了他喜欢的公园里"。
其实花坛的价格从来不是"一刀切",藏在数字背后的,是很多"关于他的细节"。比如位置,靠近主干道的花坛,祭扫时不用绕远路,比深处的贵2000到3000元——适合那些腿脚不太方便的家属;比如材质,天然花岗岩比水泥仿石贵30%,因为花岗岩经得住风吹雨打,不会像水泥那样用个三五年就开裂;还有配套的小服务:墓园帮着每年换两次花(春天换雏菊,秋天换菊花),或者定期清理落叶,一年下来1000元左右,很多阿姨说"自己年纪大了,爬梯子浇花费劲,有这个服务省心"。还有刻字,有的家属想在花坛边缘刻上"老周的小花园"或者"阿菊的雏菊地",字体选亲人平时写的行书,刻字费500到1000元,就像把他的名字"种"在了花坛里。
昨天遇到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她选了基础款花坛,却额外加了一圈小雏菊的浮雕。她蹲在花坛前摸着凉凉的石材说:"我家老陈以前总在阳台种雏菊,夏天的时候开得满盆都是,我每天早上都要摘一朵别在他的衬衫口袋里。现在把雏菊刻在这儿,他肯定能认出这是自己的家。"还有个穿卫衣的年轻人,选了景观款的银杏花坛,他说:"我妈以前接我放学,总走银杏树下的路,她会捡几片银杏叶夹在我的笔记本里,说'等你长大,看叶子就想起妈妈'。现在把她放在银杏树下,秋天的叶子落下来,像她以前给我夹的那样。"其实宝云岭的花坛从来不是"装骨灰的容器",它是家属给亲人的"另一个家"——里面装的是一起养过的花,一起走过的路,是每年清明带一束他喜欢的花,蹲在花坛前说"今年我涨工资了" "孩子考上小学了" "我还是很想你"。
宝云岭的花坛价格,从8000到35000元不等,没有"最好的",只有"最像他的"。选的时候不用急着翻价格表,先想想他的样子:他爱不爱热闹?爱不爱花?有没有哪棵树、哪片叶子是他的"心头好"?毕竟,最好的安葬从来不是"买最贵的",而是"让他觉得,这就是他的家"——就像从前那样,推门进去,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