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讨论生命最后的归宿时,我们总绕不开一个词——“安心”。而中华永久陵园能成为很多人的选择,恰恰因为它的位置,先给了人“安心”的第一感。它不是藏在闹市背后的冷僻角落,也不是堆在荒郊的水泥盒子,而是往北京城北走,走进山与水的怀里。
中华永久陵园坐落在昌平区十三陵镇的蟒山脚下,像被大自然“轻轻抱了一下”。左边是京密引水渠的支流,清亮的水顺着石砌的渠岸流过去,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,溅起细碎的光;右边是十三陵的护陵柏树林,棵棵侧柏都有几十年树龄,枝桠织成一片绿网,连风穿过都带着股松脂的香气。从市区过来的路也有温度——沿京藏高速往北,过了昌平西关,路两边的楼房慢慢退成背景,换成连片的玉米地和挂着青果的苹果园。等看见“十三陵镇”的路牌,再拐进昌赤路,远处蟒山的轮廓会越来越清晰,像道淡青色的屏风,替陵园挡着城市的喧嚣。
说到找路,其实不用记复杂的门牌号。自驾的话,从德胜门出发走京藏高速,40分钟就能到十三陵出口,下高速后沿昌赤路往十三陵方向开10分钟,路边会出现“中华永久陵园”的褐色指示牌,跟着走就能看见朱红色的大门——门柱上的铜匾是烫金的,阳光下泛着暖光,像在跟来人说“到了”。要是坐公交更省心,314路从德胜门发车,一路穿过北三环、回龙观,直到十三陵水库站。下车后往西北走,沿着铺着青石板的小路走15分钟,会先听见柏树林的风声,再看见陵园的围墙——墙上爬着薜荔藤,绿叶子叠得厚厚的,像给墙穿了件绒外套。
但比“怎么找”更打动人的,是这个位置里藏着的“心意”。陵园的老管理员说,当初选址时考察了20多个地方,最后定在这儿,就因为“站在这里,能看见山的呼吸,能听见水的声音”。站在陵园的观景台上,往西北能望见十三陵的明楼轮廓,红墙黄瓦在绿树间露个尖,像在跟故人“打照面”;往南能看见蟒山森林公园的防火道,弯弯曲曲的,像条银丝带绕在山腰间。很多家属来祭扫,会带着孩子在陵园旁边的小路上散步,指着远处的山说:“你太爷爷就在这儿,旁边是明朝皇帝的陵寝,咱祖宗也不孤单。”或者蹲在水渠边,用手撩点水擦一擦墓碑,说:“这水是从密云水库来的,跟家里的自来水是一条线,你尝一口。”
有次傍晚来,遇见一位阿姨蹲在墓碑前摆水果。她面前的墓碑上,照片里的爷爷戴着鸭舌帽,笑得眼睛弯成缝。阿姨一边摆苹果一边念叨:“今天给你带了昌平的苹果,你以前最爱吃脆的。”抬头看见我,她笑着指了指远处的天:“你看这儿的晚霞,比市区红多了,我家老头生前就爱拍晚霞,现在天天能看着,肯定高兴。”风里飘着旁边果园的苹果香,混着柏树叶的苦香,连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。不远处,有个小朋友举着朵野菊花跑过来,喊着“奶奶,我给你带了花”——那朵花是从路边摘的,黄灿灿的,插在墓碑前的石缝里,比商店里的玫瑰还鲜活。
中华永久陵园的位置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门牌号。它是蟒山的风、引水渠的水、十三陵的树,是家属手里捧着的菊花,是孩子嘴里的“太爷爷的山”。它把“地址”变成了“牵挂”,把“位置”变成了“归处”——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个“家”的坐标,这里,就是那些先一步走的人,在人间的“家”。当我们站在这里,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看见风掀起旁边的柏树叶,听见水渠里的水流声,会忽然明白:所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