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张阿姨揉了揉眼角——昨天整理旧物翻出老伴的围巾,忽然想再去福田公墓看看他。她翻出手机翻公众号,又给女儿发消息:“现在去福田还得预约不?去年清明预约差点没抢着名额,今年不会又要熬夜抢吧?”其实最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,毕竟前几年的预约要求让大家养成了“先约再去”的习惯,但今年的政策,还真有点不一样。
要说清楚“要不要预约”,得先分清楚“什么时候去”。从2024年年初开始,福田公墓的预约规则调整了——日常周一到周五(非节假日)根本不用预约,直接带着身份证就能进;但周末尤其是法定节假日(比如清明、冬至、春节前一周),还是得提前预约。为啥这么调整?我问了园区的工作人员,他们说日常人流量其实不大,有时候半天也就几十个人,大家三三两两散在园区里,既安静又方便,没必要卡着预约;可一到节假日,比如清明当天,人流量能翻几十倍,要是不预约,入口处得排老长的队,园区里也挤得慌,反而影响大家祭扫的心情。
那要是赶上需要预约的时段,怎么操作才顺?其实流程挺简单的——打开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民政服务”,再选“祭扫预约”,就能找到福田公墓的预约入口。填信息的时候注意,要写清楚祭扫人的姓名、身份证号,还有要去的时间(比如4月5日上午9点-11点),随行的人最多5个,别填多了。提交之后,手机会收到一条确认短信,里面有预约码,到时候直接出示给入口的工作人员就行,不用打印什么纸,怪麻烦的。对了,要是你家有老人不会用手机,直接去公墓的服务台,工作人员会帮忙预约,不用怕没预约进不去。
还有些小细节得提醒大家。比如预约了就尽量按时来,要是临时有事来不了,记得提前一天取消——不然系统会记着你“爽约”,下次再预约可能就不让你约了;现场除了预约码,还得带身份证,两者都要看;园区里不让烧纸、放鞭炮,大家可以带鲜花、水果,或者亲手写的卡片,这样既环保,又能表达心意。我上周去的时候,还碰到一位大爷,拿着孙子画的画贴在墓碑上,说“这是小宇画的你,他说想太爷爷了”,旁边的志愿者凑过去看,说“这画得真像,太爷爷肯定高兴”。
其实除了预约,福田公墓的服务也越来越贴人心。入口处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引导,不会扫码的老人一开口,志愿者就笑着接过手机帮忙操作;园区里的休息椅旁多了免费饮水点,装的是温温的白开水,怕老人喝凉水闹肚子;要是实在来不了,还能找工作人员代祭——他们会帮忙把墓碑擦得干干净净,摆上你指定的鲜花,再拍几张照片发过来,就像你亲自来了一样。那天我碰到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姑娘,抱着手机跟工作人员视频,说“麻烦您把那束百合往左边挪一点,我妈以前就爱把花放在左边”,工作人员一边挪一边说“放心,我记着了”,姑娘在手机那头哭着笑,说“谢谢阿姨,我下次一定回来”。
那天离开的时候,我站在园区门口的槐树下,风把槐花吹得落了一地。不远处,一位阿姨蹲在墓碑前,把刚摘的槐花轻轻放在碑石上,轻声说“你最爱的槐花,今年开得早”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旁边的志愿者悄悄递过去一杯温水,阿姨抬头笑了笑,接过杯子的时候,阳光正好穿过树叶洒在她脸上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不管有没有预约,不管是亲自来还是代祭,这份对亲人的想念,从来都是最温暖的仪式——就像风里的槐花香,不管过多少年,都能准确地钻进心里最软的地方。
其实我们想念的人,从来都不是刻在墓碑上的名字,而是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:是夏天一起在槐树下吃西瓜,是冬天一起围着火炉织毛衣,是你生病时他端来的热粥,是你开心时他跟着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