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京藏高速往北开,过了南口环岛,路边的高楼渐渐退成模糊的影子,连片的杨树林裹着风涌过来,京密引水渠的水泛着碎银似的光——南口这地方真像块“城市绿肺”,离市中心不过20公里,却藏着燕山余脉的温柔,连风都带着草木的清苦味儿。天寿陵园就窝在这片林子里,入口的木栈道爬过小土坡,先撞进眼里的是满坡的侧柏,叶子上沾着晨露,偶尔有只灰喜鹊从枝桠间跳过去,惊得松针落了一地。
天寿的树葬区叫“生命林”,不是随便挖个坑埋骨灰,而是每棵树都有自己的“身份”。陵园的张姐蹲在一棵国槐底下扒开土:“你瞧这骨灰盒,玉米淀粉做的,半年就能烂进土里,不会伤树根。”树旁边嵌着块青石板,也就巴掌大,刻着“陈桂兰女士之树”,下面一行小字“爱花的老太太”。选树葬的人大多带着执念——有选侧柏的,因为老人生前是护林员;有选银杏的,因为夫妻俩当年在银杏树下定情;还有选玉兰的,就因为妈妈爱穿白裙子。价格没想象中贵:侧柏、国槐的单穴大概1万5到3万;银杏、玉兰这种花期长的,3万到5万。上回有个小伙子抱着骨灰盒选玉兰树,红着眼眶说:“我妈生前总说等我结婚,要穿红裙子站在玉兰树下拍照,现在她先变成树,等着我带媳妇来。”
除了树葬,南口的生态葬还有好几种“模样”。天寿的“百花坛”是花坛葬区,把骨灰混在花肥里埋进花坛,上面种月季、芍药、鸢尾,每年春天花开得热热闹闹的,单穴才8000到1万5——有位阿姨选了芍药坛,说“我家老头子爱喝芍药花茶,现在让他变成花肥,养出的花肯定香”。草坪葬更“轻”,骨灰盒埋在草坪下,墓碑是块嵌在草里的小铜牌,刻着“睡在草里啦”,价格1万到2万,年轻人爱选这个,说“像跟大自然贴在一起”。还有公益海葬,昌平区每年组织两三次,不用花一分钱,陵园帮忙办手续。去年有个老船长临终前说“要回海里当鱼”,儿子把骨灰撒进渤海湾,说“爸,这次换你当浪,拍我肩膀”。
好多人一开始怕生态葬“不踏实”:“会不会找不到地方?”“以后会不会被平了?”张姐笑着解释:“每处生态葬都有电子定位,家属手机装个APP就能查;陵园每季度养护,树死了补种,花谢了重栽,连草都剪得整整齐齐。”有回碰到个老爷子蹲在树底下给孙子剥橘子,孙子摸树杆问“太爷爷在哪”,老爷子指着树说:“在树心里呢,风一吹树晃,就是太爷爷跟你打招呼。”孙子凑过去贴在树上,忽然笑了:“我听见啦!太爷爷说‘乖,吃橘子’。”
离开的时候,夕阳把林子染成金红色,风里飘着侧柏的香气。路边有个小姑娘蹲在青石板边,把一朵小野花插在缝里,轻声说:“妈妈,花给你。”她妈妈蹲在旁边摸她的头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她们身上,连影子都裹着温柔。南口的生态葬哪里是结束啊?明明是把亲人的温度种进土里,等到来年春天,再顺着树桠爬上来——变成风,变成花,变成每一片落在手心里的阳光。原来最深情的告别,从来不是锁在冰冷的墓穴里,而是让他,变成你身边的每一阵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