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一周,我陪朋友小宁去凤凰山陵园选墓。车刚开到山脚下,就闻到松针混着玉兰的香气——陵园门口的两排玉兰树正开得热闹,白色的花盏垂在枝头,像谁挂了满树的纸灯。小宁攥着她老伴的照片,轻声说:“老周生前爱爬山,说山上的风比空调舒服,今天来对了。
沿着石阶往上走,沿途能看到不少墓型。销售小陈是个穿蓝布衫的姑娘,说话慢声慢气:“今年基础墓型起步价在3.8万左右,就在前面那片山腰中段——您看,能望着山下的小麦田,春天绿油油的,秋天金黄一片。墓的面积0.8平方米,用的是本地芝麻白石材,刻字免费,要是想加个小浮雕比如梅花或者松枝,额外加500块。”小宁蹲下来摸了摸碑面,石材凉丝丝的却很光滑:“这石头结实吗?”小陈笑:“我们选的是A级石材,耐风吹雨打,去年下暴雨,山上的树倒了几棵,碑都没裂。”
再往上走是青松区,属于中等价位,5到8万不等。这里的墓前大多摆着盆栽,有君子兰、绿萝,还有几盆月季开得正好。“我妈选的就是这里的6.5万墓。”旁边一位阿姨搭话,她手里捧着一杯温水,“老伴有高血压,生前爱坐在这里看云,现在墓前有个小石桌,我常带他爱喝的茉莉花茶来,倒一杯放在桌上,就像他还在跟我聊天。”小陈补充:“这个区的石材升级成了山西黑,比芝麻白更亮,而且每个墓都配了一个小花槽,家属可以种自己的花,我们管理员会帮忙浇水——上周有位大爷种了多肉,现在长得可肥了。”小宁望着那片松林,风穿过松枝发出“沙沙”声,像有人在轻拍肩膀。
说到价格,大家最关心的还是“值不值”。小陈说,今年陵园加了不少“看不见的成本”:比如免费的市区接送车,每天两班,从地铁口直达陵园;比如代祭祀服务,家属不能来的话,管理员会按要求摆上水果、鲜花,拍15秒视频发过去;还有墓地维护费,每年300块,包括除草、擦碑、补漆——我亲眼看见一位管理员大姐蹲在墓前,用软布蘸着温水擦碑上的灰尘,连缝隙里的土都抠得干干净净。“我们不赚快钱。”小陈说,“很多家属是第二次来,比如去年给父母买了墓,今年带朋友来,就是因为觉得‘放心’。”
至于优惠,也不是随便给的。今年针对烈士家属、80岁以上老人有5%到10%的折扣,最多减5000块;兄弟姐妹一起买的“亲情团购”,能打9折。“上星期有个大哥,带了三个妹妹来,给父母买了相邻的两个墓,总共减了8000块。”小陈翻了翻手机里的记录,“但得带证件,比如烈士家属要带《烈士证明书》,老人要带身份证,我们得核实信息——不是不想多卖,是要对真正需要的人好。”小宁点头:“这样才对,要是随便打折,反而觉得不踏实。”
走的时候,小宁选了山腰那排靠近玉兰树的墓。她把老伴的照片放在碑前,阳光穿过玉兰花瓣,落在照片上,老周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“价格刚好在预算里。”她摸了摸碑面,“最重要的是,站在这里能感觉到风是软的,阳光是暖的,就像老周还在我旁边,说‘小宁,你看这花多好看’。”
其实选墓地哪是选价格?是选一份安心,选一个能让思念“住下来”的地方。凤凰山的风里没有悲伤,只有松针的香、玉兰的甜,还有管理员大姐擦碑的身影——这些藏在价格背后的细节,才是最珍贵的。就像小宁说的:“钱花得值不值,要看晚上能不能睡踏实——现在我能睡着了,因为知道老周在山上,过得舒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