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凤凰山还裹着淡雾,松涛声裹着桂香漫过陵园的石台阶。守园的张叔蹲在门口浇月季,看见我来,直起腰笑:“来得早,能赶上看后山的云。”跟着他往里面走,银杏叶铺成的小径上,偶尔能看见来祭扫的人捧着菊花,脚步轻得像怕惊飞枝头上的鸟——这里不是冰冷的墓园,是连风都带着温度的“另一个家”,而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其实藏在每一寸草木、每一块石碑的故事里。
常有人问,凤凰山的墓地价格怎么算?其实不像商场里的标价签,这里的价格从来不是“一口价”,而是和“生活习惯”绑在一起的。张叔指着路边的花坛葬区说:“去年有个阿姨,生前爱养多肉,儿女就选了花坛葬——把骨灰和花肥混在一起,种上她最爱的桃蛋,墓碑是块刻着‘小肉园’的青石板,价格才8000块。”再往山上走,树葬区的柏树林里挂着小铜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日,“这些树是家属自己选的,柏树、银杏、玉兰,价格在1.2万到2.5万之间,每年清明过来浇浇水,就像陪老人在树下唠家常。”原来最实在的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本身,是把逝者的喜好揉进土地里的妥帖。
往主园区走,传统立碑区的石碑大多刻着楹联,有的是“山青水秀归真去”,有的是“福泽后人永平安”。陵园的李姐翻着登记本说:“传统墓的价格主要看位置和石材——靠山脚的位置方便轮椅通行,价格在3万到5万;往山上走两步,能看见远处的水库,石材用的是山东芝麻白或者福建青石,价格就到5万到8万了。”她指着不远处一块刻着梅花的艺术墓:“那是个老画家的,家属找石匠雕了他生前画的墨梅,石材是进口的印度红,价格要12万,但画家的老伴说,‘他一辈子爱梅,这样才算把他的魂儿留住’。”这些价格里没有“贵”与“便宜”,只有“值得”——是儿女想给父母的最后一份“合心意”。
其实在凤凰山,价格之外的“看不见的成本”更让人安心。李姐说,每年清明前两周,陵园会免费给每个墓碑擦灰尘、摆鲜花;雨季到了,工人会逐个检查墓碑的地基,怕雨水泡软了土;连来祭扫的人忘了带烧纸,门卫室都有免费的环保纸——这些没写在价格表里的“额外”,才是让很多人选择这里的原因。上个月有个小伙子来选墓,纠结了三天选了山腰的树葬,他说:“我妈生前最嫌麻烦,说死后别占地方,这里的树葬既便宜,又能让她接着看她种的月季,值了。”
离开的时候,风卷着银杏叶落在台阶上,张叔在后面喊:“下次来提前说,我给你留罐桂花蜜——是后山老桂树结的。”望着远处飘着云的后山,忽然明白,大家找的从来不是一张“价格一览表”,是能让逝者安心、生者放心的“归处”。凤凰山的价格里,藏着的是对生命的尊重,是把“离别”变成“另一种陪伴”的温柔——就像张叔说的:“这里的每块地,都住着爱和想念,价格只是帮你找到它的门牌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