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东风桥公交站,张阿姨攥着用红绳系着的白菊花,眼神在站牌上扫了第三遍——上次来金山陵园还是去年清明,儿子开车绕了半小时才找到浮山脚下的入口,倒车时还蹭了路边的树。这次听说陵园开了接送班车,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等,怕错过了第一班。

七点五十分,一辆印着“金山陵园亲情专线”的中巴车缓缓进站。司机老周探出头,笑着喊:“阿姨,这里!”张阿姨赶紧走过去,老周三步并作两步下来,扶着她的胳膊:“慢点儿,台阶有点高。”车上已经坐了五位老人,有同小区的李叔,还有以前在菜市场见过的王阿姨,大家笑着打招呼,像去赶一场温馨的聚会。

金山陵园的班车不是“拍脑袋”来的。去年年底,陵园的工作人员跟着常来的家属走了三趟路:从西市场站到陵园,要转两趟公交,再走一公里坑洼的土路,一位七十岁的阿姨走得气喘吁吁,手里的祭品袋都磨破了角。调研了五十多位家属,九成提到“出行难”:子女上班没时间送,老人自己打车怕被骗,找邻居帮忙又不好意思。“我们做陵园的,不只是管‘最后的归宿’,更要管‘来看他的人’。”陵园负责人王姐说,这才有了班车的想法。

班车的线路是“用脚走出来的”:选了三个老城区的公交枢纽,都是老人常去的地方——东风桥站(连接四个老小区)、西市场站(旁边是菜市场和医院)、幸福里小区门口(里面住了两百多位空巢老人)。时间定在早8点和下午2点,刚好避开早高峰,老人不用挤公交;周末加开一班上午10点的,方便上班族陪父母来。司机老周是特意从公交公司挖来的,开了二十年公交车,对老人的习惯门清:上车扶一把,行李帮着放后备箱,遇到晕车的阿姨,提前递上薄荷糖;看到有人拿着重物,还会从车上拿个小推车帮忙推。

金山陵园接送班车-1

张阿姨第一次坐班车,就觉得“比儿子开车还贴心”。到了陵园门口,老周指着旁边的便民服务点说:“阿姨,要是累了,里面有热水,还有轮椅可以借——上次有位阿姨腿不好,我推她到墓碑前,她拉着我的手说‘像我儿子扶我’。”张阿姨跟着人群走进陵园,风里飘着桂花香(陵园种了几十棵桂树),她摸着丈夫的墓碑,轻声说:“老陈,今天我自己坐班车来的,很方便。”旁边的李叔插了一句:“我儿子在上海,以前我只能等他放假回来陪我来,现在我每个月能来两回,给我家老伴儿带她最爱的桂花糕。”

金山陵园接送班车-2

其实班车里的故事,每天都在上演:有位阿姨把儿子的照片放在包里,一路跟旁边的人说“我儿子在国外,现在我能自己来看看他”;有位大叔每次坐班车,都会给司机带一包自家种的橘子,说“老周比我儿子还贴心”;还有一次,班车晚了十分钟,因为老周路上遇到一位迷路的老人,送他去了派出所——家属知道后,特意给陵园打电话说“你们的司机,比亲人还靠谱”。

傍晚五点,最后一班班车准备返程。车厢里飘着淡淡的菊花香,几位老人靠在座位上,有的在看手机里的旧照片,有的在聊下次来要带什么吃的:“我要带老伴儿最爱的绿豆糕”“我要带孙子的画”“我要带一瓶他以前爱喝的白酒”。班车慢慢驶出陵园,窗外的浮山披着夕阳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每个人的肩膀:“别急,我们下次再来。”

陵园的班车还在跑着,从老城区到浮山脚下,从清晨到傍晚。它不是一辆普通的中巴车,是连接牵挂的纽带,是给家属的“一份安心”。就像王姐说的:“我们做的不是‘班车’,是‘让亲情少点阻碍’——家属来这里,是为了看牵挂的人,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这份牵挂,走得更顺一点,更暖一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