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飘进胡同口时,北京的老人们开始翻箱底找压了一年的素色衣裳——要去景仰园看故人了。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的景仰园骨灰林,背倚天寿山,前绕温榆河支流,松针落满的石阶像故人写了一年的信,等着思念的人来拆。每年这时,山脚下的柏油路总飘着茉莉花香,那是有人带着故人最爱的茶,要去赴一场“跨越岁月的约”。
2024年景仰园的清明预约时间终于定了:3月18日正式开启,截止到4月5日当天。不用跑现场,打开“北京景仰园骨灰林”公众号就行,首页红底白字的“清明祭扫预约”入口像推开一扇回忆的门。点进去填身份信息、选祭扫日期(精确到上下午)、填同行人数,提交后1分钟内会收到确认短信,“叮”的一声,像故人拍了拍你的手背:“我等着。”
常去的人都懂,预约得“抢”故人喜欢的时间。4月4日至4月6日是祭扫高峰,每天限流5000人,上午8点到10点的时段最热门——那是很多老人习惯的“早茶时间”“晨练时间”。上周帮邻居张阿姨预约,她盯着手机屏幕手抖:“老周以前每天5点起去打太极,我得选上午9点,带他最爱的茉莉花茶。”刷了三次才抢到,她握着手机笑:“这下能和老周‘一起’打太极了。”要是想避开人流,选3月25日至4月3日的下午,园区里槐花香更浓,风里没有人群的喧闹,刚好能把一年的家常慢慢说给故人听。
预约成功后,有些“小提醒”得记牢:别忘带身份证,那是和园区“核对”思念的“信物”;现场扫预约码核验很快,像刷一下“回忆的门禁卡”;高峰日建议早到半小时,门口停车场可能满,但园区有免费接驳车,坐上去吹吹风,刚好理一理要和故人说的话;还有啊,园区不让烧纸钱,门口小摊10块钱一束的康乃馨比纸钱更暖——上次看到个小姑娘,把粉色康乃馨放在墓碑前,摸了摸碑上的照片:“妈妈,这是你最爱的颜色,我攒零花钱买的。”
其实预约的从来不是“时间”,是藏在岁月里的“小秘密”。上星期在园区碰到个小伙子,抱着保温桶蹲在墓碑前:“我预约了早上6点,我爸以前卖豆浆,每天5点就起,我带了热乎的豆浆,想陪他再‘出一次摊’。”风掀起他的衣角,保温桶的热气绕着墓碑转了个圈,像故人伸手摸了摸他的头。保洁阿姨擦着墓碑说:“昨天有个阿姨,预约了下午3点,带了盒稻香村桃酥:‘我家老头爱吃这个,以前总留着给我,现在我带给他。’”
景仰园的预约通道已经亮着“红灯笼”。别等,别让思念“排队”——打开手机,给故人选个他喜欢的时间,带一束他爱的花,把一年的想念变成“今天见”的期待。毕竟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是“扫墓”,是“我没忘记你”;预约的意义也不是“走流程”,是“我早早就准备好了,要和你‘见一面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