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张阿姨站在朝阳陵园的银杏道上。她攥着老伴的旧照片,指尖蹭过相纸边角的褶皱——这已经是她这个月第三次来选墓了。前两次要么碰到中介漫天要价,要么看中的位置被告知“刚卖了”,她红着眼眶说:“我就是想给老周找个能晒着太阳、能听见鸟叫的地方,怎么这么难?
直到上周,小区李姐给她推了朝阳陵园团购顾问的微信。“不是那种拉群乱砍价的团,是陵园自己组织的,针对真有需求的家属。”张阿姨半信半疑加了微信,没想到顾问第一句话不是推销,而是问:“阿姨,您老伴生前喜欢什么?比如晒太阳、听戏,还是挨着花?”这让她忽然想起,老周退休后天天在阳台养多肉,说“植物有灵气,能接接地气”。
顾问根据需求第二天就发了三个备选位置——都在园区西侧绿植区,坐北朝南,旁边留着种多肉的小土坑。带看时顾问蹲下来摸土壤:“这土松,阿姨想种老周爱的多肉,直接挖个小坑就行。”张阿姨蹲下来试了试,土是软的,指尖沾了泥,忽然笑了:“老周要是在,肯定骂我‘又把衣服弄脏了’。”
最让她安心的是“明码实价”。顾问提前列了所有费用:墓地款9.8万(团购优惠后)、20年管理费8000、刻字费1500,没有“服务费”这类额外名目。“之前问另一家,说‘选好位置加两万’,这儿倒把账算得比我买菜还清楚。”张阿姨拿着表格反复看了三遍才签字。
参加团购的人大多和张阿姨一样——不是贪便宜,是怕“花冤枉钱”。去年王哥想给爷爷选“靠近松树林”的墓,顾问特意拍了晚上的视频:“爷爷爱下棋,这儿晚上有路灯,您陪他下棋不用打手电筒。”最后团购价11.2万,比他自己问的便宜8000,王哥说:“不是差这八千,是这份‘替你着想’的心思,比什么都强。”
朝阳陵园的团购更像“需求搭子”:把“想找好位置”“不想被坑”的需求,变成“具体方案”。有阿姨想要“能看见湖水”的位置,顾问翻了三天库存找出最后一块;有小伙子想给爷爷选松树林,顾问连晚上的路灯都考虑到了。这些细节不是“营销技巧”,是“把你的心意当回事”。
上周张阿姨把老周的骨灰接过去了。她把旧茶缸放在墓碑旁,摆上野菊花,摸着刻好的名字说:“老周,这地方好,你爱听的鸟叫天天有,爱喝的茶我每天泡一杯。”阳光穿过银杏叶洒在她脸上,笑里没有之前的皱眉头,只有安心。
其实选墓从不是“买地”,是给亲人找“最后一个家”,是把“我想你”变成“能常来看你”的坐标。朝阳陵园的团购不过是让这个过程少点奔波的累、砍价的烦,多些“有人替你想着”的暖。毕竟,给亲人的心意不该被复杂流程淹没,不该被虚高价格折损——它该像张阿姨手里的野菊花,干净真诚,带着阳光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