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桂香,我捧着一束刚从巷口花店买的白菊,站在福田公墓的铁门前。身边是位正在摸口袋找身份证的老人,他抬头问我:“姑娘,现在进园要预约吗?”我笑着摇头,指了指门口“欢迎祭扫”的横幅——作为每个月都会来这里看外婆的“熟客”,我想把最近的情况,和那些没写在公告里的小细节,慢慢说给你听。
要不要预约”,其实是道“分时间”的选择题。每年清明前两周,我都会提前在公众号上约好时间——去年清明那天,我七点到入口,已经有二十多个人拿着预约码在排队,没预约的大叔站在旁边急得搓手,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喊“没预约的同志先到旁边登记”。但如果是平时,比如上周三我翘班来给外婆送生日蛋糕(她生前最爱的枣泥馅),门口的保安大哥笑着帮我拉开门:“姑娘又来啦?直接进去吧,里面桂花开得正好。”唯一的例外是团队祭扫——上个月单位组织烈士祭扫,我负责联系管理处,他们反复强调“一定要提前三天说”,不然场地不好安排,容易和散客撞车。
要是赶上需要预约的日子,我教你个“懒人办法”:打开“北京福田公墓”公众号,点“祭扫服务”里的“预约入园”,填好姓名、身份证号和人数,提交后一秒就能收到带二维码的短信——到时候直接扫二维码进园,比翻身份证还快。要是家里老人不会用手机,打公墓的电话(010-68166184)就行,接线的张阿姨声音很亲切,会把你的信息记在本子上,还会提醒“带好身份证,别忘戴口罩”。对了,预约还有个小规则:个人祭扫最多约3人,毕竟公墓要保持安静,人太多会打扰到长眠的人;要是约了“9:00-11:00”的时间段,最好别晚于10:30到,不然工作人员可能会打电话确认,避免占着名额浪费资源。
除了预约,还有些没写在公告里的小细节要注意。比如身份证一定要带——不管约没预约,入口的安检都会扫一下,不是查你有没有资格来,而是为了统计人流量,万一有什么情况能及时联系到你。再比如花——福田公墓不让带塑料花和烧纸(其实北京很多公墓都这样),你带一束白菊、一支百合,或者几枝院子里摘的桂花,比那些华丽的塑料花更有温度。还有交通,要是开车来,门口的停车场周末会有点挤,不如坐地铁10号线到“莲花桥站”,出A口沿着莲花池东路走15分钟,路上能路过一家卖糖炒栗子的小店,外婆生前最爱吃这家的栗子,我每次都会买一包带进去。
那天我蹲在外婆墓前,把桂花瓣撒在石碑上,听见旁边有人说“幸好不用预约”。风把桂香吹到我手背上,像外婆以前摸我头的温度。其实不管要不要预约,我们来这里的目的从来都不是“完成任务”——是想把刚买的桂花糕放在墓碑前,说一句“外婆,这个比上次的甜”;是想把春天的樱花枝插在花瓶里,告诉她“今年的樱花比去年开得早”。那些关于“预约”的小问题,不过是为了让这场“见面”更顺利一点,不让人流冲散了思念的温度。所以下次来之前,不妨先想想“今天是不是高峰”,要是不确定,打个电话问问——毕竟,比起“有没有预约”,更重要的是,你带着真心,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