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清透得像杯温温的菊花茶,当东五环外姚家园路两旁的银杏叶刚染上金斑,朝阳陵园那座灰瓦白墙的门就开始热闹起来——不是游客,是攥着纸巾、皱着眉的人,他们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:“师傅,这儿的墓位,多少钱能下来?
朝阳陵园坐落在东坝乡的林子里,往南三公里是东坝郊野公园,往北挨着机场二高速,离国贸CBD也就半小时车程。在北京,“近城”的公墓本就少,何况它还裹在成片的侧柏和银杏里,风一吹树叶沙沙响,没有荒郊野外的冷寂。这种“离市区近、离自然也近”的位置,成了价格里最实在的“附加值”。
陵园里的墓位像被分成了“几间不同的屋子”:最接地气的是生态葬——树葬的碑是卧在土里的青石板,半本杂志大,旁边种着小侧柏,2万起步;花坛葬藏在月季花丛里,3万到5万就能拿下。传统立碑墓要看材质和位置:普通花岗岩的0.6平米立碑,8万左右;汉白玉的或者挨着园区小池塘的,得12万往上。家族墓是“大户选项”,能葬三四代人,碑是双层的,刻着家族姓氏,20万起。
除了墓位本身的钱,还有几笔“得掰着手指头算”的费用:管理费是墓价的5%,十年一交,比如8万的墓十年就是4万,工作人员会说“这是给您家老人‘扫院子’的”;刻字费正楷字20块一个,想刻行书或加梅花图案得加5块;安葬费固定1000块,包括抬棺的稳手大叔、墓坑的防潮垫,还有系在碑上的红绸子——师傅说“红绸子讨个暖”。
其实来这儿的人,问价格时眼睛里总带着点慌——不是嫌贵,是怕“没选对地方”。陵园的王姐干了十年,最会安慰人:“上次有阿姨攥着存折在树葬区哭,说老伴爱喂鸟,我带她转的时候正好有麻雀落碑上叫,阿姨立刻笑了,说‘就这儿’。还有小伙子选花坛葬,说妈妈爱穿花裙子,现在春天那片月季开得像妈妈的裙子。”
走出陵园时,风里飘着银杏香,我捡起一片金叶子。门口石墩上坐个穿藏青外套的大叔,攥着报价单发呆,卖花阿姨递给他一支菊花:“先给叔叔买支花,价格慢慢商量。”大叔接过花,指尖蹭了蹭花瓣,没说话,却把花抱得紧紧的。
朝阳陵园价格多少”的问题,从来不是冰冷数字。它是普通人攒半辈子的钱,是对亲人“想给最好的”心意,是北京城里给“最后的家”留的一点温度——像陵园里的银杏叶,虽然会落,却每一片都带着阳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