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张阿姨攥着母亲的照片站在八宝山人民公墓门口——往年这时她早跟着人流进去了,可今天保安师傅笑着指了指门柱上的蓝色二维码:“阿姨,得先预约才行。”旁边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赶紧凑过来,帮她调出儿子提前帮她预约的二维码,“嘀”的一声,闸机缓缓打开,她摸着口袋里的菊花,一步步走向母亲的墓碑。
这样的场景如今成了公墓门口的常态。为什么要预约?其实不是为了“麻烦”,而是为了让祭扫更安心——往年清明高峰时,门口的队伍能排到马路上,老人挤得直喘气,孩子哭着要喝水,现在分时间段预约,每个时段最多进500人,大家不用抢着挤,能好好跟亲人说说话。公墓的王经理说:“上次有个阿姨因为排队中暑,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没发生过。”
要说预约的具体步骤,其实一点都不难——就用微信里的官方公众号。打开微信搜“八宝山人民公墓”,认准带“北京市八宝山人民公墓管理处”认证的头像(上面有松枝图案),点进菜单里的“预约入园”,页面会跳出填写框:姓名要和身份证一致,入园日期选好,时间段一般分上午8:00-10:00、10:00-12:00,下午13:00-15:00、15:00-17:00——想清静就选早一点的时段,比如8点,风里还带着露水的味道。同行人数最多填3个(包括自己),填完点“提交”,手机会弹出带二维码的预约成功通知,把这个页面存好,到时候用得上。
到了入园那天,提前15分钟到就行。走到预约通道的闸机前,要么扫预约二维码,要么直接刷身份证(信息早绑定好了),“嘀”一声就进去了。要是老人不会用手机,要么让家人帮忙预约,要么找现场的志愿者——他们拿着Pad帮你查记录,或者用身份证刷一下就行。上次有个大爷揣着身份证来,说“我儿子帮我约的”,志愿者帮他刷了身份证,闸机立刻开了,大爷笑着说:“这比排队强多了。”
还有些细节得记牢:预约的时间段要准点,迟到15分钟就得重新约;临时有事来不了,要提前2小时在公众号里取消(点“我的预约”→“取消”),不然两次爽约会影响下次预约。公墓里不能带明火、香烛之类的,门口有专门的焚烧炉,或者用鲜花代替——门口便利店的菊花10块钱一束,新鲜得很。
要是想错峰,选工作日最好——比如周二、周三,人比周末少一半,或者早上8点的第一个时段,松枝上还挂着露水,麻雀在枝头跳,比中午清静多了。上次碰到李叔叔,他预约的是周三早上8点,蹲在父亲墓碑前说:“爸,今年没排队,我带了你爱喝的茶。”旁边志愿者递来一杯温水,他笑着接过,风里飘来远处的桂花香。
夕阳西下时,公墓里的灯慢慢亮起来,志愿者在收整理好的菊花篮,保安师傅在给闸机消毒。张阿姨摸着母亲的照片,把菊花摆好,风里传来松枝的沙沙声,像母亲以前拍她肩膀的声音。她抬头看了眼天空,云像棉絮一样飘着,远处的夕阳把整个公墓染成了暖黄色——原来预约不是麻烦,是让思念更从容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