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墓这件事,从来不是挑一块石头,是给思念找个能落脚的地方。上周陪朋友去看北京的温泉墓园,原本以为会是压抑的氛围,没想到走进去的瞬间,连风都软了下来。

温泉墓园在海淀区温泉镇,离市区不算远,自驾走北清路二十分钟就能到,也有公交直达门口。园区靠着西山余脉,背后是连绵的青山,像被一双大手轻轻托着;前面有条小清河支流,水流不急,岸边种着芦苇,风一吹就晃成一片白。工作人员说,这里以前是温泉乡的老林地,没开发的时候就是村民的“后花园”,所以保留了不少原生植被—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,没有刻意修剪的规整,连杂草都长得有章法。

北京墓地温泉墓园怎么样-1

走进门先看到的是一片竹林,竹影斑驳里藏着个小喷泉,水流声“叮叮当当”的,混着头顶的鸟叫,倒像进了郊外的民宿。沿着青石板路往山坡上走,两旁的树木都是“原住民”:老槐树的树洞里塞着小朋友的糖纸(工作人员说偶尔会有附近的孩子来玩,不拦着,反正树大,不怕碰),银杏树的枝桠伸得老长,把阳光切成碎金;还有几棵柿子树,枝头上挂着去年没摘的干柿子,风一吹就晃,像小灯笼。墓区分布在山坡的缓坡上,每排墓碑之间留了两米宽的间距,种着二月兰和石竹——现在是春天,二月兰刚开,紫莹莹的一片,把墓碑衬得没那么冷清。最贴心的是每排墓区尽头都有石凳,有的石凳上还刻着字:“老周爱坐的位置”“小敏的专属石凳”,工作人员说都是家属自己刻的,墓园不管——“反正石头是冷的,刻上字就暖了”。

朋友最在意的是服务,接待我们的王姐是温泉本地人,说话带着点京片子的爽利:“我在这儿干了八年,没骗过谁——墓型就这么几种,生态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给你发个铜牌子,刻上名字,每年清明给你浇树;传统立碑是花岗岩的,刻字用阴刻填金,风吹雨淋十年都不会掉;花坛葬更省事儿,把骨灰撒在花坛里,上面种月季,夏天开得艳,比石头好看。”她掏出手机翻照片给我们看:“你看这个树葬的位置,去年春天种的桃树,今年已经开了满树花,家属来的时候,蹲在树底下拍了半小时视频,说‘我妈以前最爱桃花,现在天天能看’。”还有代祭服务——“上回有个在美国的姑娘,没法回来,让我们代祭,我早上六点就去了,擦了墓碑,摆了她妈最爱的百合,拍了三分钟视频,姑娘在微信里回‘谢谢姐,我仿佛闻到百合香了’——其实我没说,那百合是我自己掏钱买的,超市搞活动,十块钱三把,香得很。”

逛到半山腰的时候,遇到个阿姨在擦墓碑。她戴着副老花镜,手里拿着块软布,一点一点擦碑上的灰尘,旁边摆着一碗糖藕,糖汁儿流到石板上,黏糊糊的。见我们过来,她抬头笑:“我家老头以前是糖厂的,退休后天天给我做糖藕,现在换我给她带了。”墓碑上的照片里,老头穿着蓝布衫,怀里抱着个大孙子,嘴角翘得老高。阿姨摸了摸照片:“这儿好,风软,不像城里的风,刮得脸疼。上回下雨,我来的时候,石凳上还盖着块塑料布——是工作人员给盖的,说怕我坐凉了。”我蹲下来摸了摸石凳,果然是干的,连一点水痕都没有。

离开的时候,我们站在门口的老桂树下等车。风里飘着桂香——是那棵老桂树的味道,工作人员说已经种了二十五年,每年中秋都开得满树花,附近的居民会来摘桂花做蜜。朋友盯着桂树发呆,突然说:“我妈以前也爱做桂花蜜,每年都给我装一罐。”王姐在旁边接话:“那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