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飘着桂香,我陪着邻居张阿姨往京郊走。她攥着皱巴巴的纸条,指尖反复摩挲着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几个字,隔一会儿就问:“你说这儿的价格,会不会比去年涨了?”张阿姨的先生走了快一年,她总说要找个“能常来坐的地方”,听朋友提过中华永久陵园,便催着我陪她看看。

中华永久陵园坐落在西山脚下,沿着阜石路往西,过了军庄收费站不远,就能看见成片的侧柏沿着缓坡铺展开。大门进去是条石板路,两边种着银杏,秋天的时候叶子黄得像撒了金。再往里走,有个小湖叫归心潭,岸边的柳树垂着枝条,风一吹就扫过水面,泛起细碎的波纹。张阿姨站在潭边,望着远处的桃花树说:“他生前就喜欢这样的地方,安静,有树有水。”

其实我之前帮张阿姨查过价格。陵园的墓型分得很细,最基础的是树葬——一棵侧柏底下挖个浅坑,骨灰盒裹着绒布放进去,旁边嵌一块青石板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。这种墓型价格在3万到5万之间,张阿姨说“这价钱刚好,能留着钱给孙子买奶粉”。再往上是传统立碑墓,单穴的石碑大多是花岗岩,简洁方正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家训,价格8万到12万;双穴的碑身更宽,有的用汉白玉做材质,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,刻字也清晰,价格15万到20万。张阿姨蹲在汉白玉碑前摸了摸,说“这石头凉丝丝的,像他生前握我的手”。

中华永久陵园价格一览表-1

还有艺术墓藏在西北角,造型各异——有的像打开的书本,页边刻着逝者喜欢的诗;有的像钢琴,琴键是黑石拼的,旁边立着小乐谱架。工作人员说艺术墓主打“个性化”,适合喜欢独特的家庭,价格20万往上,有的到30万。我见过一对年轻夫妻站在钢琴墓前拍照,女孩说:“我先生是音乐老师,以后孩子来,就能对着钢琴说话,像听他上课一样。”

张阿姨绕着陵园走了一圈,最后站在树葬区的侧柏下。她摸着树干上的晨露,轻声说“就选这个吧”。不是嫌贵,是树葬区的风里有桂香——她先生生前最爱的味道。工作人员补充,“永久”是真的,每年交几百块管理费就能保留位置。张阿姨点头,眼角泛光:“这样好,以后我来,就能抱着树跟他说话,不像在殡仪馆,总觉得隔着什么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价格一览表-2

离开时夕阳把归心潭染成橘红色。张阿姨攥着合同回头看,风里桂香更浓了。我忽然觉得,价格表上的数字从来不是冰冷的——3万的树葬是能长大的树,15万的双穴是并肩的碑,20万的艺术墓是没说完的故事。它们是思念的“家”,让没说出口的话有落脚处。

后来张阿姨给我看她夹在青石板下的纸条:“老周,这儿的桃花落进水里,像你送我的纱巾。我每周来带桂花糕,别嫌甜。”歪歪扭扭的字里藏着心意,我懂了——中华永久陵园的价格,是“想念”的价格,不贵,因为再贵的数字,也抵不过“能常来坐一坐”的安心。

中华永久陵园价格一览表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