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小夏上周打电话时,声音里带着点试探:“我妈想选天寿陵园,第一句就问‘离市中心多少公里啊?’”我当时正蹲在北四环边上买煎饼,老板的铲子“嚓啦”一声翻着饼,我望着不远处排队的车流,忽然觉得这个问题像颗小石子,扔进心里溅起点涟漪——不是要个冷冰冰的数字,是怕“太远了以后没法常来”,是担心“会不会连想念都变远了”。
其实从北京最核心的地方算,比如天安门广场,到天寿陵园的距离大概40公里。走京藏高速的话,从德胜门桥上去,一路向北,过了北五环上清桥,路况就慢慢敞亮起来。早高峰可能会在北沙滩堵会儿,但等你看见路边的“百望山森林公园”路牌,就知道离“热闹”远了,离“静”近了。我上个月陪叔叔去,周三早上8点出发,不到45分钟就到了,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变成了杨树林,风里飘着点槐花香,叔叔说:“这路走得舒服,不像城里,连风都憋着股劲儿。”
要是不想开车,公共交通也不麻烦。坐地铁昌平线到南邵站,出来打个车,师傅会沿着京银路开,路过崔村镇的苹果园——秋天的时候,枝头的苹果红得像小灯笼,连出租车的空调风里都裹着果甜。或者坐314路公交到昌平西关,再转昌53路,虽然要多花20分钟,但能看见沿途的村庄:老太太们在墙根晒被子,小孩追着大黄狗跑过路口,卖糖葫芦的大爷举着杆子喊“糖墩儿——”,像小时候住的胡同口,热热闹闹的烟火气。算下来,公共交通大概1个半小时,其实比我每天从朝阳到海淀上班的时间还短点。
但真正让人心安的,从来不是距离本身。去年冬天我陪邻居张阿姨去看她先生,刚进天寿陵园的门,就看见两排银杏树,叶子落了一地,像铺了层金毯子。张阿姨摸着树杆,声音软下来:“上次来还是夏天,他说这树的影子能罩着墓碑,不让太阳晒着。”园区里有个小湖,冬天结着薄冰,湖边的长椅上有位老先生在发呆,身边放着杯热茶——后来才知道,他每周都来,坐地铁转公交,要两个小时,但他说:“这儿安静,能跟老伴儿说说话,比家里的客厅还舒服。”

小夏后来跟我说,她妈去看完陵园,回来就拍板了:“40公里不算远,比去郊区看孙子还近呢。”我笑着应着,忽然想起陵园门口的那排银杏树——风一吹,叶子飘起来,像无数只小手掌,轻轻拍着每一个来的人。其实所谓“合适的距离”,不过是“我想你的时候,能顺着路找到你”;所谓“安心的地方”,不过是“我来了,你就在那里,像从来没离开过”。
有时候我们问“离市中心多少公里”,问的其实是“会不会方便我常来看看”。天寿陵园的位置刚好,不远不近,像根温柔的线,一头系着城市的烟火,一头系着心里的想念。你可以在周末的早上,带着刚买的花,顺着京藏高速开过去;也可以在秋天的下午,坐地铁转公交,闻着苹果香往这儿走。距离从来不是问题,只要你想,想念就能顺着路,走到那个人身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