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祖庙地铁站A出口,老榕树的须根垂到路沿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马蹄糕站在树下——她要去佛山陵园看老伴,上周听邻居说这儿有直达班车,今天特意早来半小时。树旁的蓝底白字牌子泛着旧旧的光,写着“佛山陵园班车点”,旁边的石凳上已经坐了几个拿着花束的人,有人在聊“上次司机关照我妈,帮她扶上台阶”,有人在翻手机确认时间,风里飘着隔壁早餐店的肠粉香,连等待都染着烟火气。

说到佛山陵园的班车,最贴市民生活的当属市区这几个点。祖庙站不用说,地铁通着全城,从A口出来往北走50米就是,每天早8点第一班,晚5点最后一班,每半小时发一趟。周末的时候,这里会多两个临时引导员,都是陵园的志愿者,穿红马甲,帮着老人拎行李,给年轻人指路线,有次我碰到个小朋友举着画要给爷爷看,志愿者蹲下来跟他说“等下上车要坐好哦,爷爷看到画会很高兴的”,语气软得像棉花糖。

往南海方向的话,桂城公交总站的班车点更方便。就在总站入口左侧的便利店旁边,玻璃门上贴着醒目的贴纸,写着“陵园班车在此候车”。这个点主要服务南海的居民,比如桂城、大沥的人,坐公交到总站再转班车,全程大概40分钟。司机陈叔在这里跑了五年,熟得像街坊——看到常来的李伯,会提前打开车门:“李伯,今天带了老伴爱吃的杏仁饼?”看到抱小孩的妈妈,会帮忙把婴儿车抬上去。有时候赶上清明前的周末,这里会排起小长队,但没人催,大家都慢腾腾的,像在跟思念“磨”时间。

禅西的居民不妨找南庄文化中心的班车点。在文化中心正门的台阶下,靠近共享单车停放区的位置,有块金属牌子钉在墙上,字是烫金的,阳光下有点晃眼。这个点的班车是为禅西的南庄、张槎居民设的,发车时间和祖庙站同步,但节假日会加开两班——比如中秋前的周六,会多10点和2点的班次,方便大家错开高峰。上周去采访,碰到住在南庄的林小姐,她抱着一束百合说:“以前要转三趟公交,现在从家骑车10分钟到这儿,省了好多力气,能多留时间陪爸爸说说话。”

佛山陵园班车发车地点-1

其实找班车的过程,也是在找“方便”背后的温度。陵园的班车点从不是孤立的符号,而是嵌在市井里的“思念锚点”——祖庙的老榕树、桂城的便利店、南庄的文化中心,这些本来就藏在生活里的地方,忽然多了个“去陵园”的功能,连带着那些原本陌生的人,都成了“同路的人”。司机会提醒“前面路段有点颠,抓好扶手”,邻座的阿姨会递来一颗薄荷糖:“等下下车要走段台阶,含颗糖润润喉咙”,甚至有次我看到,班车点的桌子上摆着免费的矿泉水,旁边贴了张便签:“天热,喝口凉的再走”,字歪歪扭扭的,却比任何标语都让人暖心。

最后想跟大家说点实用的——所有班车点都有统一的联系电话:0757-8222XXXX,要是找不到位置或者赶不上车,直接打这个电话,司机会耐心告诉你怎么走;节假日比如清明、冬至,发车时间会提前到7点半,末班车延到5点半,记得提前一天确认;还有,班车都是空调车,座位软,窗户能打开,要是带了鲜花,不妨放在窗边,风会把花香吹得很远很远。

傍晚的时候,祖庙的班车点开始热闹起来——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,下班的白领捧着咖啡驻足看牌子,张阿姨坐在石凳上啃马蹄糕,等着老伴爱吃的糕凉下来。其实那些写在牌子上的地点,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坐标——它们是老榕树的阴凉,是便利店的暖光,是志愿者的红马甲,是司机动辄五年的陪伴,是所有“想靠近亲人”的人,最踏实的依靠。

佛山陵园班车发车地点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