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玉兰瓣飘到公主坟站时,我正攥着刚买的白菊站在新兴宾馆门口——那排蓝色座椅旁的柱子上,贴着张褪色的纸,写着"万安公墓班车点"。常来的人都知道,这是去万安最稳当的路,比地铁转公交省力气,比打车省银子,连风里都带着点提前抵达的安心。
万安的班车有三个老据点:公主坟、东直门、宣武门。最早的一班7:30从公主坟发,张师傅握着方向盘的手熟得像摸自己家门槛——先拐到东直门公交枢纽东侧接人,再绕到宣武门SOGO对面,凑够一车子的思念,才往西北方向开。车程大概一个钟头,途经颐和园的时候,能看见昆明湖的冰刚化透,泛着碎银子似的光。上次我坐班车,旁边的阿姨指着窗外说:"我老伴以前爱来这儿划船,现在倒好,我每月坐班车来看他,倒先路过他喜欢的地方。"话音刚落,前排的老人递过来一块桂花糖,说"吃点甜的,别难过"。
坐班车得记着几个"小规矩"。一是得提前10分钟到,张师傅从不等人——不是不近人情,是要赶在墓园开门前把大家送到,免得老人们站在风里等。二是带好身份证,虽然不查,但万一门口要登记,省得翻包找。三是别带太沉的东西,班车后备箱能放,但从车门到墓园里还有段路,老人拿着累。上次有个大爷扛着个大花篮,张师傅直接从后备箱拿了个小推车,说"我帮你推进去,别闪着腰"——这推车是他特意备的,说是"总有人拿不动东西,放着方便"。还有,节假日比如清明、冬至,一定要早来!去年清明我7点到公主坟,已经排了二十多个人,有个阿姨拿着保温桶,说要给老伴带碗热粥,怕凉了,蹲在台阶上哈气。
其实最让人暖的,是班车里的"老规矩"。张师傅会提前打开空调,怕老人坐久了腿凉;后排的阿姨总带着个布袋子,装着晕车药和矿泉水,谁要是不舒服,她就递过去;连刚上大学的小伙子都懂——看见老人上车,赶紧站起来让座,说"我年轻,站着没事"。上次我坐班车,遇到个刚失去父亲的姑娘,抱着骨灰盒哭,旁边的老奶奶拍着她的背,从包里拿出块绣着荷花的手帕,说"我老伴走的时候,我也这样,后来坐了半年班车,慢慢就想通了——他在里面看着呢,咱得好好活"。姑娘接过手帕,抬头看见车窗外的松树越来越密,风里飘着松脂的香,慢慢止住了哭。

车到万安门口时,张师傅会按两下喇叭——不是催促,是提醒大家"到了"。车门打开,先飘进来的是墓园里的松风,带着点青草的腥甜。大家慢慢下车,拿着花、拿着祭品,沿着柏油路往里走。张师傅会站在车边抽烟,看着大家的背影,直到看不见了才上车。有次我问他:"每天开这车,会不会觉得闷?"他笑着弹了弹烟灰:"哪能啊?我看着这些人来,看着他们走,有的从哭着来,到笑着来,有的从一个人来,到带着孙子来——这车里装的不是人,是牵挂,我得把这些牵挂平安送到地方。"

下午3点,班车准时往回开。有人靠在座位上打盹,有人翻着手机里的老照片,有人拿着刚从墓园里摘的松针,说要带回家插在花瓶里。车路过颐和园的时候,太阳已经斜了,把金红色的光铺在湖面上。张师傅打开收音机,里面放着京剧《牡丹亭》,"良辰美景奈何天"的调子飘出来,混着车里的桂花香——那是早上分橘子的阿姨留下的,说"给大家留个念想"。
其实去万安的路,从来不是一条孤单的路。那些班车的站点,那些提前等待的人,那些递过来的糖、递过来的手帕、递过来的推车,都是连接思念的线。下次如果你要去万安,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