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,我抱着刚买的野菊花往天堂公墓园的纪念广场走。路过第三排老槐树时,听见树荫下的张阿姨问工作人员:“小周,我想给老伴选个靠近这树的位置,得多少钱啊?”小周蹲下来,指着树底下的花坛葬区域说:“阿姨,您看这儿,花坛葬是9800块,能种株月季,花开的时候就像老伴在跟您说话。”这样的对话在园子里每天都有。家属们问价格时,眼里除了疑惑,更多是“想给亲人选最好的”的迫切。其实天堂公墓园的价格,像一本摊开的生活书,每一页都写着“适合”二字——没有漫天要价的虚高,也没有藏着掖着的隐晦,所有价格都跟着“墓型”这根主线走。比如最受欢迎的树葬,藏在园子里的香樟林里。每棵树下有个小土坑,能放骨灰盒,上面种一棵小松树,树牌上刻着亲人的名字。这样的墓型8800块起,适合喜欢清净、念着环保的家庭。有次遇到一对年轻夫妇,说父母生前总念叨“死后要给地球留片绿”,选树葬时,妻子摸着小树苗的嫩芽说:“爸妈,以后我们每年来给树浇水,就像给你们浇茶。”而传统的立碑葬,价格从3万起,碑身是花岗岩或者汉白玉,有的刻着梅兰竹菊,有的刻着家人的合照。有位老教师选了汉白玉碑,说:“我老伴生前爱写毛笔字,汉白玉滑溜,能刻上她的诗。”除了墓型,位置和材质也会让价格变个“小尾巴”。园子里靠景观湖的位置,能看见水里的睡莲,价格会比角落贵个两三千——但也有人偏选角落。上次帮王伯选墓,他指着西北角的梧桐树下说:“我家老陈以前就爱蹲阳台看梧桐树,这儿安静,没有广场舞的声音,她肯定喜欢。”材质的话,汉白玉比花岗岩贵一倍,因为汉白玉像玉一样细腻,摸起来温温的;花岗岩耐风吹雨打,价格实在,适合想选“耐用款”的家庭。工作人员会把材质样品摆出来,让家属摸一摸、看一看,选自己觉得“对味儿”的。其实最让家属安心的,是价格里的“透明”二字。天堂公墓园的合同上,会把所有费用写得明明白白:墓型费、土地使用费、刻字费(前10个字免费)、物业管理费(一年300块),连每年清明送的菊花都写在备注里。有次李姐签合同时,盯着“无额外收费”那条看了三遍,笑着说:“以前听说有的陵园埋完才要这要那,这儿倒好,什么都摊开说,像跟邻居聊天似的。”更重要的是,价格里藏着“情感的重量”。园子里有个“安心驿站”,摆着沙发和茶水,家属想念亲人时,可以进去坐会儿;每月初一十五,工作人员会帮没人来的墓碑擦灰;清明时还有免费的追思会,大家一起折纸鹤、念悼词。有位先生说:“我选这儿不是因为便宜,是上次来的时候,有个小姑娘主动帮我扶着轮椅上的母亲,还递了杯热乎的姜茶。这钱花得,比买个贵墓碑踏实多了。”傍晚的时候,我坐在纪念广场的长椅上,看夕阳把桂香染成金色。旁边的张阿姨摸着老槐树的纹路,对小周说:“就选这儿吧,跟家里的那棵树一样,风吹过来,能听见老伴的声音。”小周笑着点头,拿出合同,指着“花坛葬9800元”那条说:“阿姨,我帮您把树的位置留着,等您想好了随时来。”其实关于“天堂公墓园的价格”,答案从来不是一串数字。它是树影里的小树苗,是汉白玉上的诗,是安心驿站的热茶,是工作人员的一句“您慢点儿”。选一个能承载回忆、能安心停靠的地方,比“贵不贵”更重要——毕竟,我们要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