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北京街头,槐花落进自行车筐,地铁口的煎饼摊飘着焦香,总有几个人攥着皱巴巴的纸条抬头看公交站牌——他们要去佛山陵园,赴一场和故人的约会。风里裹着些凉意,却吹不凉手里的热馒头,那是老人蒸了半夜的,说要让故去的老伴尝口热乎的;年轻人提着包装精致的鲜花,手机屏亮着旧照片,指尖轻轻划过,像在摸故人的脸。

北京佛山陵园的班车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想念里。它有两个始发点:北京西站南广场公交枢纽和东直门交通枢纽,像两只温暖的手,接住四面八方来的人。早班6:40发车,末班车15:30返回,时间卡得刚好——赶早的人能追上晨露,贪晚的人能带着夕阳的余温回家。早班车上总挤着老人,布包里装着腌菜、煮玉米,甚至自家酿的米酒,他们坐得端正,像去赴一场重要的家宴;午间的车稍空些,年轻人靠在座椅上,耳机里放着故人爱听的京剧,阳光穿过车窗,落在鲜花上,花瓣儿泛着光。

从北京西站出发的班车,路线串起了大半个西南城的烟火。第一站六里桥南,卖煎饼的大姐举着饼喊"刚烙的",有人买了一个,小心收进塑料袋,说"爸,这是你以前晨练完必买的";第二站岳各庄桥北,路边的玉兰树开得热闹,花瓣飘进车窗,落在祭品盒上,像故人递来的小礼物;第三站卢沟桥饭店,司机总会慢踩刹车,有人隔着玻璃看永定河的水,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来钓鱼,爷爷说"等你长大,咱们钓条十斤的",可爷爷没等到,现在自己带着鱼竿,要去陵园边上的小池塘试试;最后一站就是佛山陵园的大门,门旁的松树站得笔直,像故人穿了旧外套,在风里等。

北京佛山陵园班车路线表-1

坐班车的人都有自己的小习惯。张阿姨总坐第三排靠窗的位置,说那是老伴生前的"专属座","他总说靠窗能看风景,现在我替他看";穿连帽衫的小伙子每次都买两罐可乐,一罐自己喝,一罐放在身边空位,"我哥以前爱喝冰的,现在给带常温的,怕他胃寒";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攥着画本不肯放,要给去世的妈妈看自己画的彩虹,"老师说彩虹是桥,妈妈能看见"。司机师傅都记着这些——第三排的座位留着,没人敢坐;小伙子的可乐瓶歪了,师傅会悄悄扶正;小姑娘的画本被风吹翻,师傅会停稳车帮着捡,说"慢点儿,别把彩虹吹走了"。

北京佛山陵园班车路线表-2

其实班车的路线从不是冰冷的站点列表,是活着的人往故人家走的路。每一次停靠都藏着期待:六里桥的煎饼香里有回忆,岳各庄的玉兰瓣里有牵挂,卢沟桥的河水声里有思念。司机师傅说,他开了五年班车,见过太多眼泪,也见过太多温暖——有次阿姨没赶上早班,急得掉眼泪,师傅帮她联系了下一班,还递了包纸巾:"别急,咱慢慢去,故人等着呢";有次小朋友把画本落在车上,师傅特意绕了两公里送回去,小朋友举着画本笑:"谢谢叔叔,妈妈能看见彩虹啦"。

末班车的夕阳最温柔,橘红色的光裹着车身,像故人盖的旧毯子。车上的人望着窗外,风里飘着陵园里的松针香,有人轻轻说:"妈,我走了,下周再来看你";有人摸着身边的空位,小声哼起故人爱听的歌;还有人望着远处的晚霞,想起去年今日,和故人一起在阳台看夕阳,"你看,今天的晚霞比去年还红"。班车慢慢驶回市区,身后的陵园越来越远,可想念不会远——它藏在班车的座椅里,藏在沿途的风景里,藏在每一次"下次再见"的约定里。

北京的风还在吹,槐花落了又开,佛山陵园的班车还在跑着,载着想念,从热闹的街头到安静的陵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