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李阿姨正盯着手机屏幕上“万佛华侨陵园”的字样发呆——昨天刚料理完老伴的后事,今天要做的,是为他选一处能“住得踏实”的地方。前几天儿子说“妈,我查了,万佛能网上预约参观,不用你跑一趟”,她还犯嘀咕:“网上填个表能管用?”可真打开官网,首页显眼的“预约参观”按钮像个懂心事的孩子,点进去就是清晰的步骤:填姓名、联系方式、想参观的时间,甚至可以备注“想要靠水的位置”“需要轮椅通道”。李阿姨盯着那个框框,突然想起老伴上周还在公园的湖边说“等天暖了,咱们再去钓一次鱼”,于是指尖抖着敲了一行字:“想要能看见湖的位置”。没想到下午就接到了陵园客服的电话,是个声音软软的姑娘:“李阿姨,我是万佛的小周,看到您的预约了,下周六上午9点可以吗?我帮您备注了‘临水墓区’,到时候会有接待员在门口等您。另外提醒您带一下叔叔的死亡证明和您的身份证,要是不方便拿,我们可以帮您复印。”李阿姨握着手机,突然红了眼眶——这是老伴走后,第一次有人把她的“念叨”当回事。预约的周六上午,阳光把陵园的柏油路晒得暖融融的,接待员小张已经在门口站着了,穿深色的制服,领口别着一朵小白花。“李阿姨,我是小张,小周跟我说了,叔叔喜欢钓鱼,咱们走这条临水的小路吧?”他接过李阿姨手里的布包,特意慢了两步,让她跟着自己的节奏。路过湖边的凉亭时,小张停下:“您看这儿,常有老人来下棋,上回有个叔叔说,坐这儿能听见湖里的鱼跳,跟公园的味儿一样。”李阿姨摸着凉亭的木柱子,想起老伴以前总在这儿跟老周下象棋,输了就耍赖说“刚才风动了棋子”,嘴角忍不住翘了翘。走到临水墓区的第三排,小张停下指着面前的位置:“您看这儿,东边是一排樱花树,春天开得特别艳;西边就是湖,傍晚夕阳落下来,湖水金闪闪的,跟叔叔以前在公园看的一模一样。”李阿姨蹲下来,摸了摸石碑的基座——是光滑的大理石,没有毛刺,像老伴以前摸她手背的温度。“就这儿吧。”她抬头对小张说,声音里带着点轻描淡写的坚定,像跟老伴商量“今天吃饺子还是面条”那样自然。从陵园回来的晚上,李阿姨坐在沙发上,摸着手机里存的墓区照片——照片里夕阳正落进湖里,樱花树的影子晃在石碑上。儿子端来一杯温蜂蜜水,问她“选得称心吗”,她点头:“不是因为位置好,是每一步都有人认真听我说话。我填预约表时写‘想要靠水的位置’,小张就带我走了那条路;我没说‘我怕忘事儿’,小周就提醒我带什么资料;连凉亭的位置,都有人记得是叔叔常去的。”其实很多人问过,“不就是个预约吗?用得着这么麻烦?”可李阿姨知道,所谓“好好告别”,从来不是买一块贵的墓地那么简单——是你说的“他喜欢什么”,有人记着;你没说的“我怕什么”,有人想着;你藏在眼泪里的“我想他”,有人用每一个细节帮你转达。万佛华侨陵园的网站预约不是冰冷的流程,是一双递过来的手:你点下“提交”按钮的瞬间,就有人接过你的心意,把它变成能摸到的夕阳、能走过的小路、能记住的“叔叔喜欢钓鱼”。那天晚上,李阿姨做了个梦,梦见老伴坐在湖边的凉亭里下棋,看见她来,抬起头笑:“这儿挺好的,风里有槐花香,跟家里一样。”她走过去,坐在他旁边,看见湖面的夕阳正落下来,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——像以前每一个一起看夕阳的傍晚,像从来没分开过那样。





